但他立即發現情況不對。城上傳來的示警的鼓聲,而且城門迅速關閉。尉豐心裡一驚:難道南陽已經被敵軍占領?那自己可就是羊入虎口了!他趕緊讓上了岸的士兵列陣,準備戰鬥。同時也還心存僥幸:也許隻是個誤會!
然而並不是誤會。軍使驚魂未定地跑回來報告道,那座城裡竟然是趙軍!尉豐當即眼前一黑,差點昏過去。秦國和趙國的關係可以算是第一等地差了,幾乎要打出腦汁來;自己輕入重地,豈不是自投羅網?
他看了一下津口周圍,並無任何可以加強防禦的措施。津口規模不大,一次停靠不了多少艘船,一次最多上岸一二百人;如果趙軍這時攻過來,那自己絕對全軍覆沒!要不要立即停止上岸,掉頭回去。不過他看了看已經上岸的近千人,又改變了主意:如果重新登船,無疑自暴其短,一方麵迫使趙軍來攻,另一方麵也造成本軍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可能不戰而敗。如果自己能夠趕在趙軍大軍到達之前讓足夠多的人上岸,局勢也許還有轉機。
津口周圍沒有耕地,隻有散在的一些人家,還有人就住在船上。南郡軍有兵有糧,船隻甚多,由於時間的關係,第一批船百艘,隻渡過來兩千人。往返擺渡,今天預計渡一萬人過來。
一直到太陽落山,一萬人完全渡儘,尉豐擔心的趙軍進攻也沒有發生,甚至趙軍都沒有出城列一下陣。在等待部隊過河的時間裡,尉豐也派出巡哨四麵哨探,哨探的結果令他十分滿意:河內南陽並沒有被敵軍侵占,東邊的邢丘、西邊的溫城還都在秦人控製之下。隻不過自己運氣不好,過河時好巧不巧,登上了趙國的土地!
有了一萬士卒,尉豐心裡稍安。他派軍使過河,讓剩下的部隊改從上遊三十裡溫城渡口過河。自己則連夜帶著這一萬人離開李城,向西邊的溫城而去。
溫城是古溫國所在,是南陽的一座核心大城,渡口條件比李城要好得多。美中不足的是,它在洛汭上遊,要逆流而上約三十裡。在黃河中逆流而上三十裡,需要花費的時間和體力都是巨大的,這也是為什麼尉豐今天選擇就近上岸的原因。但知道了李城是趙地,再方便也必須得避開,更何況明天運輸的是物資,沒有車乘的支持,根本無法轉運。隻有溫城能找到運輸用的車乘。
尉豐的軍使在半夜到達溫城,溫令已經就寢,城門關閉,軍使一直等到第二天城門開放後,才得以入城,告知溫令南郡軍到達的消息。
從陽城出來的千乘糧草、物資,經過途中的消耗,現在隻剩下二百多乘,而且多數是兵器,糧草已經基本吃完了。溫令對這次出兵的作戰方向並沒有清晰的認識,不知道南郡兵怎麼渡過黃河,到河內來了。他兩三確認了信息無誤,並得到孟津方麵的通報,尉摎親自率軍渡河而來,這才同意了尉豐的請求,向渡口派出兩百乘輜車。
在南郡軍過河的同時,尉摎率領的關中軍和南陽軍也在孟津過河。孟津的條件最好,津口可容納的船隻多,吞吐量大。秦軍到達後,征用了全部船隻運送部隊。用了四天時間,把五六萬人運過了河;而南郡軍雖少,但渡口不順,在上遊三十裡,一天隻能往返兩次,運送六千人,三萬人反而用了五天時間才運完。
不等部隊集結完畢,尉摎等人就聚集在溫城,商議下一階段作戰行動。聽說尉豐的部隊曾在趙地登岸,尉摎十分興奮,道:“吾意攻趙當出數百裡,何近之也!”
溫令詳細介紹了南陽各勢力的分布,以及鄰近的河內地區各勢力分布。秦軍雖然占領了河內南陽大片區域,但三晉仍有小片的領地穿插其中。會議達成共識,就從這一小片一小片的三晉地開始打起,把南陽完全打造成秦國的領地。三位將軍分配了各自的攻掠目標,南陽軍往西,關中軍往北,南郡軍往東。河內各縣就近供應糧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