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或者...模仿李自成圍攻北京!”
“至於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多爾袞隻需派兵牽製就能讓他無暇西顧。”
崇禎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他的擔憂不無道理,多爾袞和範文程並非鼠目寸光之人。尤其是範文程,建奴能發展起來,這位文臣之首“功不可沒”。
範文程何許人也?
範文程,字憲鬥,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他的老祖宗是一位響當當的人物。
範仲淹!
是的,範文程是範仲淹的十七世孫!
範仲淹打了一輩子韃虜,沒想到五百多年的後的今天,他的第十七代世孫投降了韃虜。
如果被範仲淹知道,大概率會被氣的掀開棺材板。
李邦華的眉頭比崇禎的還要深。
皇帝擔憂的問題不無道理,以多爾袞和範文程的謀略,必定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也就是說,最遲兩個月後,明軍與建奴就要有一場決戰!
“勤王的聖旨不能撤啊!”李邦華有些疲憊。
他有種生無可戀的感覺。
剛擊潰流賊又要迎來建奴,這大明朝真就是屋漏偏逢連夜雨了!ap.
“攘外必先安內!如果讓各路大軍繼續進京勤王,張獻忠,李自成之流將會得到喘息,成為我朝心腹大患!”右都禦史房可壯忍不住說道。
“是啊陛下,攘外必先安內,否則內外皆困!”
“張獻忠和李自成才是我朝心腹大患,建奴雖然占據遼東,但有山海關和長城擋著,一時半刻進不來。”
朝堂上文武百官紛紛發現,表達了自己的意見。
不出意外,絕大部分人都是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
畢竟不解決內部的流賊問題,在內憂之下,外患更無法解決。
這句話聽起來沒有問題,但崇禎並不認可這個說法。
他是帶著記憶穿越的,根據記憶裡的兩段曆史,這個說法站不住腳。
第一段是清末,八旗兵攘外攘不動,安內又安不下,於是清廷各種割地各種賠款,成為世界有名的大撒幣。
第二段曆史是民國,眾所周知,提出這個說法的人被打到了台灣。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有兩撥人替他檢驗過了,崇禎不能頭鐵的繼續檢驗。
為了節約時間,他讓高時明提前出發,這件事文武百官還不知道。
所以他必須在朝堂上提出召降張獻忠,然後才能正大光明的進行下去。
崇禎目光掃過李邦華,眉頭輕皺:“諸位,你們覺得兩個月時間能剿滅流賊嗎?”
“大軍一去一返就將近兩個月時間,如果此時撤回勤王大軍,到時候建奴圍城怎麼辦?”
“他們可不是李闖賊!建奴現在要人有人,要炮有炮,京師的城牆能扛住建奴的紅夷大炮嗎?”
“所以朕認為當務之急是詔安流賊,又稱聯賊製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