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圖讓身體忘記時間的代價來了。
從昨晚淩晨兩點多,一口氣睡到5點多,腦漿跟進入了攪拌機一樣,什麼都記不清楚。
就記住了幾個地點,廁所,臥室,廁所,臥室,陽台……
我到底是在陽台上的廁所,還是在廁所進的臥室,還是把臥室當成了陽台,我自己都記不清了。
等到真正清醒後,一看表都快九點了。
開始想,嗯……嗯……嗯……
想到現在,腦袋亂暈暈的,想的東西很多,有這個有那個的,從電影票價想到了宇宙爆炸。
但打開作家助手,腦子一片空白。
想的全都是不能寫的!
我麻了。
然後我就開始極端焦慮起來。
能不能請假,能不能請假,能不能請假,能不能請假,能不能請假……
全是焦慮。
水是一條解決路徑,要是水的話。
我一個半小時四千字沒問題,想怎麼水就可以怎麼水,朋友跟我嘮嗑一嘮就是八個點起步。
從雞毛蒜皮說到天文地理,再從天文地理說到社會曆史,再從社會曆史講到哲學起源,再從哲學起源說道建築工藝,再從建築工藝講到量子力學,再從量子力學講到分子生物……
(我都不知道我到底看了多少雜七雜八的東西,學了多少沒用的技術,總之就是略懂皮毛,天生適合編故事)
但寫小說了,不能這麼搞,這不是閒聊,可以瞎說。
雖說有的時候,適當的水可以提升閱讀體驗,畢竟故事講究半乾半濕,張弛有度,搭配合理,這道菜才好吃。
好吃才重要,不是嗎?
但不同的故事模式,故事主題,能加料的內容是有限的,也是不一樣的,都有一個明確的度。
比如說清蒸就需要很多水,小火慢慢煮才入味,而爆炒那就不能放水,不然菜就沒的吃了。
所以有的時候水,那不如請假。
但是請假的話……
請假條又完全不夠用。
可要是路徑依賴(墊子)的話,這無異於飲鴆止渴,慢性自殺。
……
網絡小說是一個長期連載,保持更新率的事情。
以網文的市場模式來說,所求的是量大管飽,更新量決定一切。
保持穩定的更新,是作者與讀者的一個隱形契約。
一旦作者破壞了這個契約,哪怕是事後有補救措施,都意味著部分讀者會選擇養書。
而又有多少養書的,會徹底的流失掉呢?
尤其是我的這種路徑依賴,會增加讀者操作量,更會增加惡性循環。
這對我這種小作者來說,是相當致命的。
(這其中是沒有文好可破一切的說法的,因為這涉及到每個人不同的評判標準,拆解講起來沒完,而且往往一說就變味兒)
所以作者現在是相當的焦慮。
解決辦法其實相當簡單,你多碼字,多更新不就完了?
但每個人的有每個人的生活,每個人有不同的際遇,每個人能調配的空餘時間都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睡在酒店,一天隻工作兩小時,有的人背了四五個兼職,一天隻休息兩小時……
不扯這個。
總之,焦慮至極,作者陷入了一個龐大的‘結構性矛盾’中。
想要有質量(不說多好,至少夠用的質量)進行穩定更新,就需要更多的時間來準備。
而想更多時間來準備,就會破壞掉當前的更新節奏,甚至是故事節奏。
因為不想斷更,隻能水,水就壞了菜的味道,到這個時候,無論你想做什麼樣的菜,味道都變了。
(可能這就是有些故事越更新越水的原因)
味道變了,讀者也不買賬的,大家都是等著吃大閘蟹的,你端上水煮小龍蝦也不行啊。
所以怎麼都是崩。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
要麼把準備階段拆開,分批次的融入到每一天的碼字工作中。
要麼先斷一下,做出保證‘正循環’的量後,再進行工作。
可問題是,創意類型的工作痛點就在這裡。
雖然工作可以仿照工程類的方案來做,嚴格的按照時間劃分,但工作需要消耗‘靈感’作為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