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日正長》全本免費閱讀
陶琢原想打車,得知節假日老城區擁堵嚴重,隻得轉乘地鐵。拚著一口氣擠上死亡三號線,又拚著一口氣在地獄西路換乘,下來時人被壓成紙片。嚴喻帶他去了北京路一家老字號,人很多,排了將近一小時,才在一個靠窗的位置坐下。
服務員忙得焦頭爛額,路過時問喝什麼茶,嚴喻問陶琢,陶琢說隨便,嚴喻便用粵語和服務員要了兩包菊花。
這是陶琢第一次聽見嚴喻說粵語,雖然聽不懂,但覺得有趣。是咬字和音調都完全不同的一門語言,用嚴喻那永遠不鹹不淡不緊不慢的語氣講起來,仿佛念詩。
嚴喻把菜單和鉛筆遞給陶琢,陶琢看得眼花繚亂,最後說還是你來吧,完全不懂。
於是半小時後,茶點被陸續端上桌,蝦餃,燒賣,虎皮鳳爪,紅米腸……蘿卜糕雞蛋撻艇仔粥,金錢肚腐皮卷陳皮牛肉丸……熱氣騰騰滿滿當當。
“真沒上錯嗎?你點太多了吧。”陶琢看著一張桌子擺不下,還得見縫插針摞起來的蒸籠。
嚴喻說沒事,吃你的,又拿過陶琢的碗筷幫他啷碗。
“為什麼都要用水衝一遍?”陶琢好奇。
“習俗。”嚴喻言簡意賅,不知該怎麼和陶琢解釋。
陶先生和林女士都是北方人,在南城因工作才陰差陽錯結識步入婚姻殿堂。然而還沒來得及入鄉隨俗,就已經分道揚鑣各自離開南城,因此陶琢沒有養成任何一種地域習慣,他是一個沒有習俗、沒有故鄉、沒有身份烙印,也沒有認同感的人。
陶琢看來看去,把不認識的菜色全問過一遍,掏出手機拍照,坐下來動筷。蝦餃很彈,紅米腸又香鮮,芋頭蒸排骨口感嫩滑,總結起來就是每一樣都好吃,根本停不下來。
發現嚴喻已經放下筷子,陶琢問:“你吃飽了?”
嚴喻看他一眼:“吃飽了。”
於是陶琢心安理得拿過嚴喻碗裡的蛋撻。
吃完飯後從酒樓下來,轉個彎就是南城著名景點北京路步行街。國慶節的步行街人山人海,放眼望過去人頭攢動,嚴喻很想轉身就走,奈何陶琢玩心已起,硬是把他朝人最多的方向拽了過去。
千年古街上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成排騎樓佇立兩側,小巷子裡叔公阿婆們妙語連珠的對罵聲不斷響起,又被樓下店鋪蒸騰的熱氣白霧裹挾吹遠,生活氣息濃重繽紛。
兩人在附近轉了轉,漫無目的地散步。路過一個不起眼的巷口,發現遊客排隊排到大馬路。陶琢問嚴喻是什麼,嚴喻看了一眼:“魚皮。你要吃嗎?”
陶琢點頭,嚴喻遂去排隊,要了一盒端著邊走邊吃。魚皮是脆的,拌了花生芝麻黃瓜絲,又淋上油和醋,鮮甜爽口。
沿著騎樓繼續向前,路過仁信,糖水的香氣撲麵而來,陶琢又站住了,回頭看嚴喻。
嚴喻隻好點頭,兩人坐下來,陶琢對著一整麵菜單的糖水糾結良久,最後點了楊枝甘露、紅豆雙皮奶和杏仁芝麻糊。楊枝甘露很解暑,紅豆沙很綿,杏仁芝麻糊的味道陶琢不太喜歡,推給嚴喻,嚴喻看了他一眼,拿起勺子慢慢吃完。
離開仁信老鋪,繼續順著人流前進,一陣香氣傳來,有一家阿姨牛雜,滿滿一碗牛雜混著蘿卜與麵筋,淋上蒜蓉辣椒醬,香氣四溢,陶琢很喜歡。
雞蛋仔,剛出爐的,酥脆鮮甜,又買了一份。
剛解決完雞蛋仔沒多久,路過一家手打檸檬茶,店員吆喝著做活動,香水檸檬的味道清新沁人,某人又停了下來,但是手機沒信號,回頭看嚴喻。
嚴喻也低頭看他,眼神很複雜。
陶琢:?
嚴喻隻是搖頭,掏手機付錢,發現陶琢比他想象中難養。
“你是怎麼吃下的?”嚴喻還是沒忍住。
“肯定是被你前三天摧殘的。”某人開始蹬鼻子上臉。
“哎,你那個好喝嗎?是苦瓜的,讓我嘗一下。”嚴喻還沒反應過來,陶琢已經把腦袋一伸,就著嚴喻的吸管喝了一口。
陶琢:“好像你的好喝一點。”
嚴喻:“……”
在北京路邊吃邊逛,路過大佛寺,但是人太多了,嚴喻說下次帶陶琢去六榕寺,那邊更靈。
快走出北京路時,嚴喻帶陶琢拐進一條小路。陶琢抬頭看,發現是一家叫步步糕升的不起眼小店,若非本地人指點恐怕外地遊客根本不會知道。
陶琢站在門口等,片刻後嚴喻拎著一個塑料袋出來,從袋子裡用簽子紮了一塊,順手遞給陶琢。
“這是什麼?”晶瑩剔透的,像果凍。
“缽仔糕。不知道你喜歡什麼口味,都買了一點。”嚴喻平靜地說,“好吃嗎?”
“嗯,我喜歡這個椰汁的。”
嚴喻垂眼,看著陶琢吃,幫他拎著袋子,問:“還想去哪裡?”
陶琢搖頭:“都可以。”
於是繼續向前,一直走到沿江路。
不遠處就是珠江,波濤滾滾,流淌向東。江麵上波光粼粼,水上巴士來來去去,不少遊客正在街邊拍照。
陶琢亦不能免俗。拍了幾張,被失去耐心的嚴喻一拽,拉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