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進大佬自傳裡成了白月光[70年代]》全本免費閱讀
雖說無巧不成書,可現實中大多時候,巧合也不是那麼容易發生的。
江盛並沒有無意中翻到張姨給她加密隱藏下來的那兩本書,鹿姝在翻到那兩本書的時候,頗有種在沙礫裡找到寶藏的小驚喜,忍不住蹲在那裡就開始翻看起這兩本書來。
這時候的書,大多都是半舊不新的模樣,有的書還殘缺了封麵,被人重新粘了粗糙發黃的硬殼紙充當封麵,用以保護書籍。
封麵上,便用毛筆寫上書名。
當然,也有那種封麵書名被“篡改”或“竄改”過的。
前者是為惡意的,是某些派彆的人出於某種想法,對他人著作進行曲解、醜化。
後者是為中立或好意,隻是為了保護這些書籍。
鹿姝拿到的這兩本書其中一本就有書名被竄改的,她以前也沒看過這些書,隻是有種似是而非的熟悉感,大約是在什麼時候偶然看過這本書的某一個片段。
就在她納悶兒於這個“片段”到底是今生還是前世看過時,頭頂上方忽地傳來一道少年清朗的聲音:“這本不是《高老頭》嗎?縣文化館居然還能找到這樣的書?”
《高老頭》是巴爾紮克成書於1834年的長篇小說,故事大概講的就是作為麵粉商人的父親把愛全部給了兩個女兒,為了讓她們能擠進上流社會付出了許多,最後這兩個女兒卻被上流社會浸染成了生活放蕩,揮金如土的“金錢至上”人士。
感慨了人性,批判了當時的上流社會。
而鹿姝現在拿在手裡的這本書則被貼了個《被金錢打倒的人》,大約也是因為書名是從批判國外的角度來取的,因此竟難得一見地以“外國文學”的身份出現在了縣城文化館裡。
要知道,在這幾年特殊的浪潮裡,因為文藝教育界被判定為“黑專”,幾乎所有革前出版的書都被封停了,要麼被貼上大du草的標簽,要麼是小du草,其餘的也能被打成“資修”。
如外國文學著作這樣敏感的書籍,更是令人聞之色變。
不過這種情況,在71年兩位最高領袖接連感慨當代青少年能讀的書太少後,逐步有所改善,去年周領袖更是主導解封了一批革前出版的古典文學,迅哥兒的一係列作品也是在解封內容當中。
似《高老頭》這樣的書籍,大約就是渾水摸魚,流竄到了他們這樣的小縣城裡。
鹿姝能大概想到的,江盛自然也第一時間就想到了。
他剛才實在是太驚訝了,在瞥見鹿姝手裡攤開的書籍內容時,才一時忍不住出了聲,說完了又覺得自己太魯莽了,而且鹿姝同學會不會誤以為他對外國文學有頑固不化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