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野坐在書房中,扒拉著手中的典籍。
未曾成為父親的時候,他總覺著身上沒有那麼重的擔子,但成為了父親之後,他卻是猛然發現世界上的一切好像都不一樣了。
他微笑著搖頭,將手中的書籍放下。
秦孝公、商鞅都送來了賀禮,朝堂上的諸多同僚們也都得知了消息來道賀。
嫡長子的名字幾經猶豫,最後定為了“慎”,陳慎。
陳野希望自己的這位嫡長子日後能夠謹慎、且多加思慮,這兩個字也同時出自詩經·燕燕,為“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在終於確定好了自己長子的名字後,陳野將名字寫在書信上,派人送入宮中、商鞅府邸。
盟會後的一年,他與自己老師見麵的機會愈發的少了。
如今的陳野依舊是司寇,商鞅也依舊是大良造,整個秦國在商鞅的手中不斷變得強大起來,但隨之而來的則是不斷的戰爭、以及外界對於商鞅的指責。
秦國國內的國民們對於商鞅的不滿似乎也在逐漸增加,但這並沒有什麼用處。
隨著變法而崛起的新貴族、以及獲得軍功爵位製度好處的人們,紛紛開口支持商鞅,在他們的心中,是商鞅為他們開辟了這一條向上的道路。
秦律雖然嚴苛、戰爭雖然頻繁,但能夠獲得養家糊口的本事、能夠獲得以前幾乎不敢想象的爵位,這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是一件極其幸運的事情了。
其他的國家難道就好過麼?
這是所有秦國國民們的共同疑問。
然而當去往其餘幾個國家的商販回來的時候,秦國的國民們就更加的慶幸了,在其他的國家向上的製度基本依舊是世襲、或者為君上所喜。
這樣的製度,哪裡有秦國的軍功製度透明呢?
於是,在這樣的滿足當中,秦律依舊發揮著他的作用,並且在商鞅的手中已經玩出了花樣來。
他聽取了陳野的意見,將不同分類的律法設置在了不同的分類當中,秦律雖然依舊在增加,但卻隻是增添一些總綱。
這些總綱是不能夠輕易改變的,所以規定的十分嚴苛。
在這期間,孟軻第二次來到了秦國。
因為秦國的勢力逐漸強大起來,且秦國的國民並沒有對這可以說是“苛刻”的律法進行反抗,這讓孟軻心中十分好奇。
秦孝公十二年的春天,孟軻帶著自己的一眾弟子再次來到了秦國,並且與秦孝公有了一次促膝相談。
這次詳談的過程除卻秦孝公以及孟軻兩人之外,沒有任何人知道。
人們隻是知道,在這一次的談話後,儒家的弟子似乎開始逐漸的進入到了秦國,隻是他們依舊沒有成為秦國的官吏,更像是一種“門客”、“旅者”暫時的停留。
儒家的停留以及改變讓天下人都有些側目了,而隨著儒家的改變,天下間其餘的諸子流派也都開始紛紛猶豫起來。
或許秦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畢竟就連以前曾流傳出“儒者不入秦”這樣流言的儒家,都已經打破了當初的規則,進入了秦國。
他們進入秦國似乎也沒有什麼?
於是,天下間紛紛掀起了一陣入秦的熱潮。
商鞅、陳野等人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畢竟對於他們來說沒有什麼人能夠動搖他們的地位。
反倒是秦孝公十分得意、且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