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登入朝堂之人【二更,求訂閱】(2 / 2)

秦王十分愉悅的答應了趙惠文王的請求,雙方進行了充分而又友好的交談,將這次暴戾吞噬的“食物”平分。

昭襄王八年冬,在寒風淩冽中,齊國率先承受不住了。

齊王求和。

割讓“饒安”、“馬陵”等地給秦燕兩國。

而秦王也沒有出乎樂毅和燕昭王的預料,表示這兩個地方與我國領土並不相鄰,但這次戰爭明顯是我們出力多,不能讓我們什麼都拿不到。

因此提出,燕國可以用“晉陽”來換“饒安”。

燕昭王在聽到這個“提議”的時候幾乎是想要暴躁的怒吼,因為“晉陽”不屬於燕國!它屬於趙國!

但讓燕昭王更加生氣的是,趙王提出他可以將“晉陽”交給“秦國”,隻要燕國將“中山”的一半交給趙國作為交換就可以了。

最後,在三方“友好”“真誠”“親切”“深入”的交談後,做出了如下決定。

燕國得到了“饒安”以及“馬陵”,成功的將自己的觸角深入到了中原腹地,成為了盤亙在齊國、趙國之間的一根刺。

從此,燕國真正的有了“南下吞並群雄”的勢。

它的國土呈一個T字型了。

而趙國則是得到了“中山”的三分之一,鞏固了自己在“中原”的地位。

秦國則是得到了晉陽等地.

這塊土地倒是沒有什麼,但這土地中有一片為“藺”,藺相如的藺。

在其餘兩個戰場都結束了之後,楚國也終於頂不住了,因為楚王開始害怕了。

他害怕,自己如果再負隅頑抗,秦國會聯合魏、趙、燕,四國一起合盟攻打自己!甚至他害怕其餘六國聯合在一起瓜分了自己!

為什麼楚王會這麼害怕?

因為楚國的地盤實在是太大了!

可以說,其餘六國加在一起,都沒有楚國的地盤大.

楚國啊當真是幅員遼闊。

昭襄王九年,春。

楚王求和。

作為“求和”的代價,秦國獲得了“上庸”以及“析”“宛”“鄧”等南陽郡的一部分。

而魏國則是得到了“徐州”“彭城”。

這次席卷天下的大戰中,受傷的隻有韓、齊、楚三國,而剩下的四個國家則是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強。

或許這就是“弱者恒弱”“強者恒強”的道理吧。

而在所有人都冷靜了下來,開始分析這一次戰爭了之後,眾多國君開始審視起來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自己失去了什麼。

這是第一階段。

在這個階段魏、燕、趙三國國君都沒有意識到什麼。

緊接著,他們拋下了“自身利益”,僅僅是去看秦國得到了什麼。

作為這次戰爭的發起者與最中堅的力量,秦國向西北、向東、向南全部都又擴張了一部分此時的秦國幾乎有四分之三的楚國那麼大了!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畢竟,就以往秦國的那點地方都能夠培養出來那麼強大的秦國士卒,如今再次擴張

會發生什麼呢?

誰都不知道。

三王開始審視這一次的戰爭,之後,歎氣聲、以及後悔的聲音漂浮在三國國都之上。

他們開始後悔了。

於是,隱隱約約鬆散的六國,再一次有了“合盟”的跡象。

這一次的合盟不同於之前的合盟,這一次沒有“叛徒”,所有的王都迫切的想要阻擋秦國繼續發展,都想要限製住這位明顯有著“龐大野心”的秦王

他們初步認識到了戰國大魔王的可怕。

昭襄王九年,春與夏之際。

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後,秦王嬴稷再次開始大肆的分封群臣。

在戰爭中有亮眼表現的“白起”憑借著軍功封爵第十三等,而後拜上卿,為“軍司馬”,僅在太尉之下。

而“陳瞻”則是憑借著軍功再次進爵,封徹候。

這是軍功製度所能夠走到的一個巔峰了。

二十等軍功爵位製度,第二十等便是徹候。

更何況,陳瞻已然憑借著之前的功勞封“君”為“武安”,這是除卻“安國君”之外,秦國最頂級的封君了。

在“安國”之下,便是“文安”與“武安”,這兩個爵位更進一步便是“安國”了。

秦國內,無數的士卒都以封“武安君”為夢想。

就如同後世的“封狼居胥”一樣。

或許“武安君”本身這個爵位沒有那麼高的地位,但是當陳瞻成為了武安君,那麼武安君就有這樣的地位了。

而在暗中匍匐著隨時準備迸發的“攻陳之盟”,再次歡悅的慶祝著。

如果說上一次設立“左相”“右相”不是故意的話,那麼這一次設立“軍司馬”便是一眼可以看出是故意的了。

“太尉”是一個國家的最高軍事長官,由陳氏的陳瞻擔任。

如今,王上特意設立一個“軍司馬”是什麼意思?

不就是為了限製陳瞻,限製陳氏麼?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朝堂上的人都能夠看出來。

趙國,邯鄲。

在看到了廉頗的強悍之後,趙惠文王如同得到了寶玉的窮人一樣,幾乎是想要天天炫耀。

他以一種幾乎稱得上是“飛速”的速度封廉頗為“信平君”。

這比原本曆史中的他封君提早了近三十年

而後,拜上卿,令廉頗掌管全國的軍事。

周赧王七年。

這位不算成功,但也不算太過於失敗的周天子,崩於“鞏”,但此時他的“崩”已然引不起任何的動靜了

人們並不在意他什麼時候死了。

或者說

天下人已經不在意邦周什麼時候凋零了。

——————————————————————

“昭襄王六年,王舉國以戰,得城三十,大勝而歸。——《秦書·昭襄王本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