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既定的軌跡【一更,求訂閱】(2 / 2)

這便是大義。

曆史上關於這一場戰爭的記載十分有趣,因為秦趙之戰是華夏曆史上最經典的、最早的“特戰”雛形,但這又是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和“特戰”應當是有區彆的。

這種矛盾又不矛盾的感覺充斥在這一場戰爭中,所以戰爭本身也成為了後世人們研究這個時期時候最喜歡研究的“課題”之一,無數的研究者、讀者、學者都紛紛投入到對它的研究。

“這是一場特殊的戰爭,從現在的眼光來看,或許它是“特戰”的雛形,畢竟墨家遊俠一脈的那些人數量雖然並不多,但他們的戰鬥力卻很強悍。當然,他們的作戰方式也並不算落後,即便是在現在,訓練特種兵的時候,也多有參考他們的作戰方式。”

“而這一場戰爭也為後世許多的戰爭提供了一種“思路”,為何不能用極少數的“精兵”或者“遊俠”去斬殺對方的將領?或者斬殺對方的重要人物,而獲得戰爭的勝利呢?”

“我們可以在後世許多戰爭的記載中看到這種思路,比如碎玉之戰、伐天之戰,他們都采用了這種手段。”

“碎玉之戰中,更是采用了更加“超前”的某些思路,我們可以從中看到“離間計”“美人計”“攻心計”等好幾種計謀的混合,所有的一切隻為了守護自己的“家國”。”

“秦燕之戰在我國戰爭史上的地位是特殊的,他讓我國古代的戰爭更加的“陰謀”,徹底的脫離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義戰”範疇,這是一種典型的進步。”——————《華夏戰爭史·秦燕之戰》

“在這場戰爭中,墨家明顯得到了更多的開發,而對於這種開發到底是何好事還是壞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能夠看到,後世許多君主都開始刻意的按照培養墨家遊俠的方式,培養“死士”,或許這便是“死士”出現的最開始源頭。”——《對於華夏古代死士文化的研究-以秦燕之戰為例》·華夏大學博士論文·第一作者:樊珂

“我們無法得知先輩們為何參與到這明顯屬於“非正義”的一場戰爭,但我們知道的是,先輩們的熱血灑落在土地上,以墨家年輕一代近乎斷絕為代價,換取了“墨家”弟子們真正應該去往的方向。”

“那便是“護民”。”

“也正是在這一場戰爭後,墨家徹底的站在了官渡陳氏的身旁,往後無論多少春秋,曆史更迭,墨家都與陳氏一同守護著華夏大地,守護著這片大地上最無力反抗的黔首們。”

“陳氏為了黔首們可以犧牲,可以幾乎將年輕一代的血脈斷絕在“伐天之戰”中,可以不顧一切的前仆後繼,難道墨家的弟子們已經失去了這份心性麼?”

“並不是這樣。”

“今夜,我便會帶著墨家年輕一代九成以上的人投身“伐天之戰”中,願天下人能夠幸福而又快樂的生活在這一片故土上,也希望這片多難的土地,能夠再一次迎來和平。”——《墨記》·墨家第十七任矩子·昆經

戰爭的慘烈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這次的慘烈與往常的慘烈並不同。

死的大多數不是士卒們,而是“墨家”的弟子們。

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正義而前仆後繼,遠在鹹陽城的嬴政聽聞了這個消息後,也是十分震驚。

陳仲卻是感慨的說道:“人們總是喜歡追求自己心中的正義,也願意為之付出代價。”

他手中拿著的是今日前線送來的戰報,秦國大勝而歸,士卒幾乎沒有多少傷亡,但秦墨一脈的年輕弟子卻犧牲了不少。

唯有在鹹陽城中留作“火種”的年輕弟子們還活著。

陳仲偏頭看向坐在一旁的嬴政:“王上,燕國拿下了。”

剩下的,便隻有齊國與楚國了。

秦王政五年,冬,元月。

在盛大的祭祀當中,嬴政在所有秦國重臣的注視下,行完了加冠禮,從此之後秦王嬴政便真正的掌握住了手中的權利。

他成為了一言九鼎的秦王。

而此時,王翦也率領軍隊回返到了鹹陽城,以燕國堪輿圖以及太子丹的頭顱為敬獻賀禮。

秦王嬴政並沒有苛待燕王,反而如同韓伯、趙伯一樣封其為燕伯,燕伯也沒有辜負嬴政的希望,勸誡了十幾位賢臣為秦國所效力。

一切好似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直到一封國書從遙遠的齊國送到了鹹陽城中,嬴政看著麵前的國書,臉上帶著迷惑。

上麵寫著,齊國願意敬獻九鼎之一,以及齊國堪輿圖,願與燕國、韓、趙國一樣,自降爵位為伯。

簡而言之齊國以齊王為代表,要投降了。

而且什麼都不要,可以待遇與之前的燕趙韓一樣。

隨著這一封國書而來的,還有使臣,他們想要親自向秦王獻上九鼎以及堪輿圖。

桃花源中

陳野神色有些古怪的看著麵前的這一幕,眸子中閃爍著些許趣味。

“啊這,這劇情該死的熟悉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