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卷末總結兼新卷更新計劃(1 / 2)

這本書的第二卷寫完了,本來這個總結應該是昨天寫的,但是昨天的狀態並不是很好,有很多事情,加上有點感冒所以拖到了今天。

首先還是總結一下整體。

第二卷“戰國春秋”一共有55章,從昭襄王十四年到秦王政十年,一共六十一年,共計十七萬字,基本上算是日六了,因為周日的休息和中間請了一天假,這個更新量不算多,但是也不算少吧,算是起點的正常水平。

畢竟當初來起點就是為了養老的.....但是吧沒想到這個老沒養成.....還是被迫卷生卷死。

從昭襄王時代的開端到始皇帝時代的一統,諸侯儘西來的結束,這一卷的字數雖然沒有第一卷多,但時間線卻比上一卷要拉快樂很多。

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前麵的鋪墊很多,所以到了這個時候就很容易形成摧枯拉朽的架勢,比如覆滅六國這個小事。

對於秦國來說,這的確是一件小事,哪怕是最麻煩的楚國對於有了陳氏的秦國來說也是小趴菜,所以大家就可能覺著時間線有點快了,因為他必須這麼快。

這就類似於十裡坡劍神的流派,你在新手期呆了幾十年發育,外麵都是五十級的小怪,但是你自身已經一百級了,對付他們不還是一劍一個?

前戲說多了,總之還是以四個角度來分析一下這一卷,總結一下上個月吧。

第一個角度,卷名以及卷首語。

卷名是:戰國春秋卷首語是:黎明終將到來,前提是你要學會忍耐。

戰國春秋這個名字是很早就定下來的,因為我始終認為,真正的“戰國時期”並不是按照曆史書中的劃分而來的,至少在我的書裡麵不是。

春秋時期的大義、以及周禮在我的書中昭襄王之前還是存在的,因為陳野的努力所以惠文王並沒有和張儀一起戲耍楚國,這也是為什麼本書中沒有出現膾炙人口的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因為楚國的國人並沒有受到國君被扣押、被像是傻子一樣戲弄的恥辱。

所以他們對秦國的仇恨自然也就沒有那麼的強烈。

等到了昭襄王時期,所謂的“禮”與“義”全然崩塌,本書中所寫的最典型、也是正式進入戰國時期的標誌就是“諸王分鼎”。

鼎代表著天下,周王無法守住九鼎,代表著天下諸國之間的禮已經徹底崩塌。

這便是戰國。

一個動蕩的、混亂的、沒有禮與義,隻講究強弱的時代。

這就是為什麼我為這一卷其名為“戰國春秋”的緣故,這裡的春秋指的並不是“春秋時期”了,而是“春與秋”,是一種時間上的縱向移動。

而卷首語則是更加簡單,“忍耐”。

這個詞是貫穿了整個這一卷的,或者說從上一卷開始就已經在貫穿文章了。

秦孝公的忍耐、惠文王的忍耐、昭襄王最後的忍耐、孝文王、莊襄王的忍耐,以及最後嬴政為了一統天下的千秋偉業而“忍耐”。

成大事者,必先能“忍”,當然了,能忍還是不夠的。

但“忍”卻是必須的。

這便是我想在這一卷表達的內容,我希望讀我書的朋友們能夠進入到我的精神世界,而了解我所想要表達的內容,這或許是創作者、表達者們的通病。

希望有人能夠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

第二個角度,整體框架構成。

這一卷我由慢到快,由緊到鬆,這是我第一次正兒八經的嘗試這種寫作手法,以前都是無意識的。

從最開始的慢慢鋪墊,寫一些小事大事,然後將這些事情一點點的緊湊到一起,然後彙成一張網,因為是第一次有意識的這樣做,所以效果可能沒有很好,但我會很努力的,因為這是我必將走過的一條路。

整體的架構早在寫這一卷的時候就已經安排好了,甚至大多數的章節都已經想好了怎麼寫,隻有中間的時候調整了一點節奏。

整體來說,我對於這一卷來說還是較為滿意的,即便從成績來說它可能沒有上一卷好,但畢竟是我的初次嘗試+戰國時期我並不是多麼熟悉的緣故,能有這樣的成績我覺著還可以。

第三個角度,視角。

大家都知道,我上本書主角的存在感就不是很強,像是大海中的一葉扁舟一樣,我一直喜歡寫、也想要寫群像,但因為積累的緣故一直寫的不是很好。

但好歹算是有了自己的風格,雖然還沒有完全成型吧。

朋友說一看這種絮絮叨叨裡帶著點平凡煙火味的文字,就知道是我這個天蠍+infp+文青+經常抑鬱的傻逼寫的,和我整個人的風格完全一致,看不出來任何差彆。

我:#$3%#%#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