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這個消息,天下眾人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第二反應是“陳氏又在玩什麼花招”,第三反應是“啊?”。
陳氏被罷官了?
但這個消息還不是最炸裂的消息,隨著陳正被罷官,陳氏在朝為官的另外一位擔任司寇的弟子也“辭官”了。
這兩位的辭官好像是引發了連鎖反應一樣。
上卿韓非辭官,隱居鹹陽城,不再過問世事,沒有任何理由。
丞相府中一小吏“張良”同樣辭官,隱居鹹陽城,不再過問世事。
當這些消息一同流傳出來了之後,人們開始好奇,到底是什麼樣子的事情引發了這幾人一同被“罷官”以及“辭官”?
人們好奇的心以及八卦的心是阻擋不住的,所以很快的人們就知道了這其中的原因。
“士”這個階層消息的流動性本就是很強的,畢竟誰還沒有一兩個親戚和人脈關係了呢?
但當他們知道了這其中的緣由後,幾乎是所有人都對這件事情閉口不談了。
這顯然不是一件可以討論的事情。
廷尉府
要說誰是這一次辭官浪潮以及罷官潮中受傷害最大的人,那應該便是時任廷尉的李斯了。
本來修訂秦律是李斯、韓非、司寇一同收拾整理的事情,但是此時司寇和韓非一同辭官,隻剩下了一個孤苦伶仃的李斯。
而也因為司寇的辭官,所以如今李斯不僅要負責廷尉的事情,還要負責司寇的事情。
這簡直是將三個人的活壓到了李斯一個人的身上。
而——如今的壓力遠遠不止如此。
陳正被罷官了,那麼左相的位置總要有人頂上的,在命運的腳步聲中,嬴政決定讓李斯來暫時擔任“左相”的位置,而令原本曆史軌跡中時任丞相的“馮去疾”來擔任廷尉的位置。
馮去疾對此並沒有什麼怨言。
畢竟他的兒子馮劫已經擔任禦史大夫了,若他也成為三公之一,那馮氏一族的權勢豈不是比昔年的陳氏還要大了?
今日的陳氏是什麼下場?
雖然並不算很慘,但在朝中的兩位舉足輕重的大員都失去了位置
雖然今上尚且沒有收回屬於他們的封地,但看現在始皇帝的態度,這似乎也不是什麼很遙遠的事情。
其實馮去疾連這個廷尉的位置都不想坐,不過他是真的不敢違抗嬴政的命令。
事實上,不是他不敢違抗嬴政的命令,整個朝堂上除卻之前的陳正之外,還有誰敢違抗如今威嚴日盛的始皇帝的命令呢?
那不是找死?
天下間的流言風語並沒有影響到大秦這座龐大機器的運轉,正如那句話所說的一樣,這個天下離開了誰都能夠照常運轉。
哪怕這個“人”是威名赫赫的陳氏之子也是一樣。
始皇帝七年的春天默默地在這樣的情形下到來了,而這一年的春天也為大秦以及嬴政帶來了一個十分不錯的消息。
百越之戰,結束了。
百越之戰發起自始皇帝剛剛登基後不久,而如今也有兩三個年頭了,這對於大秦來說算的上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了。
畢竟就算是麵對六國,秦國都沒有耗費過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
而這一場戰爭所帶來的好處以及壞處也是顯而易見的。
經由上一任山河使者及大司農的提醒,征戰百越的王翦等人並沒有錯過那一片可以“一年三熟”的肥沃土地,而嬴政也當機立斷的決定將“封賞”的軍功土地轉移到了百越這裡。
想要讓中原的黔首離開故土,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些時候隻要用對了理由,往往不可能的事情也會變成現實。
就比如很簡單的一句“百越之地,稻穀一年三熟”。
隻是簡簡單單的、輕飄飄的一句話,便讓許多黔首將信將疑,若說官吏的話隻是讓他們動心了的話,那麼周圍“士卒”回來後迫不及待的帶著家人選擇百越土地的事情,便讓這些黔首完全放下心來。
“他總不能自己害自己吧?”
“他總不能害自己的老母親吧?”
“他總不能坑自己的同族兄弟吧?”
在這樣的想法中,在百越那廣闊無垠的土地誘惑中,在朝廷答應了會改造百越土地的承諾中,部分秦人也好、以往的六國人也好,都背上了自己的行囊。
官渡,陳氏。
幾多風雨錯,人自各行行。
陳正坐在屋簷下,拿著手中的竹卷輕鬆的翻閱著,臉上帶著的是滿滿的“幸福”之意味,或許離開了朝堂的他真的感覺到了愉悅吧。
天空上不斷的落下雨滴,絲絲綿綿,中原少有這樣“溫柔”的雨,這種雨大多數見於江南水鄉中。
雨水從屋簷下不斷的彙聚,而後衝刷到“中堂”下的池塘中,池塘中時不時的有一兩尾魚兒遊動著。
陳正的身旁,茶壺之上冒著些許白煙,熱騰騰的氣息撲麵而來。
他端起茶杯抿了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