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大漢的巨人(1 / 2)

將諸子百家熔煉為一體,這樣子的行為可以最大限度的分化百家的權利,而分列各科則是給這些“諸子百家”們扔下的魚餌,或者用胡蘿卜來形容更為合適。

劉徹不愧是天生的皇帝,他一瞬間便明白過來了這件事情的本質,以及這其中所蘊含著的內容。

他繼續看下去。

陳無實的策論中,不隻是有關於熔煉百家、分列各科的內容,還有一部分內容與董仲舒的思想有一部分的重疊,但與之不同的是,他將這些東西歸結為“自然規律”。

這便是兩者最根本的區彆了。

陳無實雖然也依舊是強調君權的神聖,但在陳無實的策論當中,他還是有一些獨屬於“陳氏”的底色,這些底色構成了陳無實的這篇策論。

在看完陳無實的策論以及理論之後,劉徹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到底該選擇誰的思想?

到底該選擇誰作為大漢的基調?

是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政儒,還是陳無實的熔煉百家?

相較於陳無實的思想,其實劉徹更加喜歡董仲舒的思想,畢竟董仲舒的思想當中蘊含著一種“君權至高無上”的底蘊在,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吸引。

誰能夠拒絕這一點?

誰都不能夠拒絕。

但.....

劉徹長長的歎了口氣,終究還是道:“先生的思想,果然是精彩絕倫。”

他平和的看著陳無實,聲音中帶著些許的遺憾:“雖然朕更加喜歡董先生的文章,但平心而論,對於大漢來說,更需要的是先生的文章。”

劉徹並沒有和陳無實說謊,比如什麼他更加喜歡陳無實的文章這種話。

他隻是沉默的表示,自己雖然更加喜歡董仲舒的文章,但是卻會采用陳無實的文章,因為大漢更加需要陳無實的文章。

這其實也是劉徹的一種試探,他十分清楚,陳無實看完了董仲舒的文章之後,一下子就能夠發現自己喜歡董仲舒的文章到底是為什麼,或者說是喜歡哪一部分。

他想要試探一下陳無實,是否有可能,陳無實可以將“天人感應”以及“君權神授”這兩方麵的內容也熔煉到“百家”之言當中?

陳無實的反應很尋常,他像是沒有聽懂劉徹的話語一樣,隻是平和的說道:“仲舒的文章的確更符合陛下的心境一些,但對於大漢來說,會將人的思想徹底禁錮起來。”

“這便是與陛下之前獎賞工匠、以及諸子百家的行為不同了。”

“這是一種悖論。”

這的確是一種悖論,因為權力就像是一個已經無法更改的蛋糕一樣。

誰的多了,那麼必定是從彆人的手中搶了一部分。

這是不會產生變化的。

劉徹再次陷入了沉默,良久之後他歎了口氣:“先生說得對。”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在原來的軌跡當中,漢武帝劉徹獨尊儒術後,的確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大漢的思想、文化發展,但緊接著便造成了一係列的後果。

諸子百家的那種燦爛思想再也沒有能夠出現在華夏大地上,人們的思想越來越被禁錮起來。

事實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這個“想法”和“焚書坑儒”有什麼區彆呢?

他們沒有任何的區彆,隻是劉徹吸取了始皇帝的教訓,所以將焚書坑儒這種十分暴力的事情變得“柔軟化”,就和他的“推恩令”一樣。

將針藏進了棉花當中。

這樣人們就看不出表麵上的惡意了,但實際上的惡意卻一點都不少。

思想的禁錮對於大漢、對於華夏來說是一件好事麼?

當然不是。

對於皇帝來說是一件好事麼?

那要看皇帝到底想要一個怎麼樣子的帝國了。

不同的皇帝有不同的追求,所以這個問題對不同的皇帝來說就有不同的答案。

對於如秦皇漢武、唐宗明祖這樣的皇帝來說,自然而然是想要一個強大的帝國,這個帝國的權力甚至可以不必在他的手上太多——當然,這種太多是百分比的權力。

因為對於這種帝王來說,即便是將權力分散出去,他們也是說一不二的。

就比如始皇帝時期,始皇帝的話便是比聖旨更加管用。

對於某些皇帝來說他們不在乎自己的國家到底有多麼強大、是否落後這個世界太多、他們可以眼睜睜的看著這個龐大的國家內裡空虛,隻維持著表麵的風光,他們也可以看著這個國家逐漸被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超越。

但他們無法容忍自己手中的權力變少,他們無法容忍這個國家變的強大。

因為他們的心裡十分清楚,如果這個國家變的強大的話,那麼他們這種“小人”便無法掌控整個國家了。

這也是為什麼有一部分人身為皇帝也會賣國的原因。

比如宋高宗趙構。

難道趙構不知道殺死嶽飛等同於賣了華夏民族、賣了大宋麼?

他當然知道。

但是趙構不介意,因為他隻想要占據百分比最大的權

力,想要在自己的一方淨土之上掌控一切。

殺嶽飛的真的是秦檜麼?

當然是。

但殺死嶽飛的真的隻有秦檜麼?或者換句話說,殺死嶽飛的主謀到底是誰?

後來曆代的史書也好、文人也好、甚至是那些皇帝也好,都異口同聲的說是秦檜,但其實並不是,因為殺死嶽飛的主謀是那個坐在皇位上的人。

於是,必須避尊者諱。

於是,便將秦檜拉出來,讓他將這個又大又黑的鍋背在身上。

在想明白了一切之後,劉徹站了起來,望著董仲舒說道:“先生的思想,可以作為“儒家”的正統思想,繼而流傳下來。”

劉徹笑著說道:“當然了,孟儒、荀儒、陳氏儒等儒家的思想也是要傳下來的,這畢竟都是先賢的傳承,我們作為後人的,自然不能夠輕易的丟棄。”

在說完了這些之後,他長長的歎了口氣。

而等到陳無實離開後,與陳無實一同離開皇宮的董仲舒才回過頭來,回到了這座恢弘華麗的大殿當中。

劉徹的臉上,之前的神色全然消失了。

他看著董仲舒:“朕很喜歡你的思想,但朕暫時卻並不能夠使用。”

“朕令你為博士宮十三經學博士,朕允許你傳播自己的思想,廣收門徒,將你的思想傳承下去,朕允許你成為儒家的正統。”

“這一切的原因,你可知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