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到底是實際重要還是名聲重要呢?
這個問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但幾乎所有的諸子百家都沒有任何的猶豫,他們直接選擇了“實際”,至於麵子?皇帝想要麵子那就給皇帝點麵子唄?
畢竟好處自己都得到了,那麼麵子給皇帝怎麼了?
誰不想要自己的學說被萬人學習呢?
誰不想要自己的學說被官方正統承認,然後將其列為必須要學習的東西呢?
有些時候,在即將要消散的時候,人們總會開始選擇最正確的選擇。
這就是人。
太初元年的末尾,天子開始逐漸的設立官學,除卻長安城之外,也有很多地方設置了官學。
官學中所教授的東西都是由朝廷與皇帝設立的,當地的官學也好,朝廷也好,都沒有任何的權利改變,也正是因為如此,天下人開始紛紛進行了一場徹頭徹尾的“百家研究”。
因為官學的設立十分“奇特”,這種規矩是他們之前完全沒有見過的規矩。
想要進入官學,就必須是進行考核。
考核的內容是什麼呢?
便是“策論”。
這種方式看似很像科舉製,但其實不是,他更多的傾向於是一種“升學考試”,但是大漢的“官學”與後世的大學不同的一點是什麼呢?
大漢的官學若是能夠進去了,那麼是會“包分配”的。
從官學中出來的學子很多能夠直接進入到朝堂之中為官,這便是官學與私學最大的不同。
在過去的某一段時間內,就算是在高皇帝、甚至是文景皇帝時期,官學的地位都沒有這麼大,那個時候更加密布的其實是私學。
為什麼?
其實就是因為當時的官學太少了。
當時的官學就隻有“國子監”以及“鹹陽學宮”,可大漢此時有多少人呢?
在元狩七年的時候,天下經過一次簡單的人口普查。
秦朝的時候,人口有兩千多萬人。
而經曆了秦末的戰亂,人口就隻剩下了一千五百多萬人,無數的人流離失所。
高皇帝時期,天下初步的安定下來,人口卻沒有暴漲,反而是經曆了一次簡單的“衰退”。
很簡單,因為人的年齡到了。
而等到了文景皇帝時期,人口便開始暴漲了,從一千來萬直接翻倍到了四千多萬,大漢也正是在這種人口的暴漲中開始鼎盛起來。
當文景皇帝時期過去,進入到了當今皇帝的時期,人口更是再次暴漲,直接到了六千多萬人。
這一方麵是因為武皇帝時期人們終於適應了和平安定的生活,另外一方麵則是太平已久,文景皇帝的治理讓這天下恢複了生機。
六千多萬人啊。
隻有兩座官學。
那麼其餘的想要讀書、想要識字的人怎麼辦呢?隻能夠去私學,而從春秋開始,從孔子開始,私學就開始鼎盛起來,私學的鼎盛象征著官學的沒落。
但如今,在當今天子的指導之下,官學再次林立。
從內庫、國庫之中撥錢,從各地的那些大豪商手中“拿錢”,開始修建一座座官學,這些官學的出現,正是將“私學”再次打擊到了。
畢竟,有官學可以上,誰願意上私學呢?
如果說這個私學的老師是一個特彆有名的人,就例外了。
比如陳氏中人的私學。
若是能夠攀附上陳氏的人,那便是不上這個官學也沒什麼關係。
這一年中,除卻官學的建立外,天子還做了另外一件讓“孔家”有些不舒服的事情,事實上,除了孔家之外,其餘的一些“儒家”子弟也十分不滿。
或者說,不滿的不是儒家的子弟,而是儒家的“代表”們。
因為天子推出了“董仲舒”這個人來篡取儒家的正統地位,可孔家和孟家等人有辦法麼?他們沒有絲毫辦法,他們無法拒絕天子,也無法改變天子的主意。
因為這個時候儒家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高。
儒家的地位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高起來的?
是從漢武帝之後。
正是因為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以後世的儒家地位才會那麼高,可那是因為董仲舒的地位,以及那個時代沒有陳氏的存在。
哪怕是漢武帝,也無法在儒家逐漸充盈朝堂的時候,拒絕否定孔氏。
因為無論是什麼人都無法在獨尊儒術的時候,否定孔子,因為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就算你不想尊敬他,你也無法否定他,否定他等於是否定了整個儒家。
現在不同。
第一,天子沒有獨尊儒術,第二有董仲舒、有陳氏的存在,孔氏的影響力沒有之前那麼大。
甚至董仲舒可以直接說自己是野路子儒家,也不會有一個儒家的“領導者”對董仲舒指指點點,甚至可以讓他混不下去。
因為,孔氏自身難保。
董仲舒爭奪儒家正統地位的過程十分順利,甚至順利到讓董仲舒自己都有些不習慣,覺著自己是不是太過於容易就搶到了這個“正統地位”,這是不是孔家的陷阱。
他甚至前往未央宮中,找天子,請求天子派遣繡衣使者查看這件事情。
然後甚至找到了陳氏請求陳氏的人幫助自己,保護自己。
但最後繡衣使者給董仲舒的答案讓董仲舒本人都有些不敢相信,孔氏為什麼不針對董仲舒,甚至是不給董仲舒設置陷阱呢?
答案很簡單。
因為孔氏沒有這個能力了,當年孔氏的學生——賈誼還活著的時候,在梁王那裡還有幾分的麵子,但是現在梁王自己都死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賈誼還能夠有什麼麵子?
孔氏還能夠有什麼麵子?
因為孔氏當年支持梁王,所以先皇登基之後,就開始針對儒家和孔氏,而當今天子登基後雖然沒有刻意的針對儒家和孔氏,但也沒有給孔氏和儒家什麼特權。
所以孔氏更加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