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會好奇的。
這是人活著的證明。
陳野合眼眸,而後將目光投向了遠處的長安城,他很想要知道,長安城中的這位王莽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
他自然能夠從劉秀的話中看到曆史的真相,王莽的確是在暗中下令,讓人殺了劉秀,而且是不惜代價的殺了劉秀。
可為什麼呢?
這是一個千古難題,沒有人能夠解答。
在原本的曆史中,後世有許多謠傳,比如王莽當了皇帝之後多次追殺劉秀、並且真的殺了兩個名字叫做劉秀的人,但最後還是被名字叫做劉秀的人給推翻了。
但事實,王莽真的會殺幾個並不是漢室宗親的劉秀麼?
這是不可能的。
原因很簡單,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王莽是穿越者。如果王莽真的是穿越者,他就算不知道劉秀真的是漢室宗親,但就算是蠢笨如豬也能猜出來“劉秀”最大的概率是出身皇室吧?畢竟劉秀打著的旗號可是“興複漢室”,還姓劉,朝著宗親的方向去考慮才是最正確的。
如果說最開始的時候曆史不是這樣的,而是王莽殺了幾個劉秀之後曆史才變成這樣的,那就更加可笑了。
在這個時代,漢室宗親那麼多,怎麼可能輪得到一個不姓劉、不是漢室宗親的“劉氏”替代漢室的那些宗親成為皇帝?
金刀之盟是擺設?
第二,王莽不是穿越者。如果王莽不是穿越者,那麼他就更加不可能去莫名其妙的殺死幾個名字叫做“劉秀”的人了,這對他有什麼好處?
對於這些位者來說,莫名其妙的殺幾個人當然是小事情,但專門找一個叫做劉秀的可這勁兒的殺?
這樣的概率有多小?
比第一種王莽是穿越者的概率還要小。
那麼王莽到底是什麼情況?
這一點,陳野也同樣好奇,而如今終於來到這個時空的他可以窺見一些王莽的蹤跡。
他要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當目光垂到王莽身的時候,陳野萬年不變的神色終於發生了一些奇怪的變化。
他抬起頭,看著那波瀾的時光長河,神色怪異。
好像
他明白發生了什麼了。
王莽並不是穿越者,至少在有了陳氏的這個曆史長河中,他並不是穿越者。
但他與穿越者卻並沒有什麼兩樣了。
因為在命運與陳氏的交手中,長河激蕩,些許後世長河中的東西映照在了一些地方之。
大多數時候,這些東西被陳野以及命運隨手給消滅掉了,但還有極其細微的一部分留了下來,這些東西殘存在時空的某一處,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的消失。
還有少數中的一部分少數會殘存下來。
這些殘存下來的“浪花”其實起不到什麼作用,但數量多了就會凝聚成一些“星光”,可以讓人看到些許後世“燦爛”的星光。
當然,也不一定是後世。
也可能看到的是“當世”,甚至是“過去”。
陳野的神色更加古怪。
而此時,凡俗之中。
王莽回到了家中。
他已經成為了一人之下而萬人之的丞相,當今天子昏庸,整日在大殿之中飲酒做樂,皇後是他的姐姐,自然什麼都聽從他的話語。
如今的他鏟除異己,在朝堂之可以說是一言堂了。
他掌握了朝堂的權力。
緊接著,他拿球幼年時候曾經得到的一枚銅鏡,而後呼了口氣,看向銅鏡中的畫麵。
這銅鏡是他幼年時候得到的,可以說是改變他一生的東西。
拿到這東西的時候,他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自己隻能夠使用這個東西三次。
第一次使用的時候,是年幼的時候。
那個時候他被家人唾棄,不受到父母的喜愛,因此他最大的願望是知道自己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銅鏡閃爍間,他看到了自己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的丞相,後來更是建立起來了一個名為“新”的國度,真正的站在了凡俗的巔峰。
第二次,是他已經成為丞相時候的事情。
那個時候他掌控了權力,就想要多看看自己稱帝之後會不會有什麼敵人。
銅鏡閃爍間,他看到了自己身後被一個名為“劉秀”的人給推翻取代了。
而那個時候他知道了,太子名為劉秀,可被貶謫為弘農王的劉秀怎麼有希望能夠推翻自己?
王莽舔了一下乾涸的嘴角。
這一次,他想要看一看,自己為什麼會被劉秀推翻。
可銅鏡閃爍間,卻並沒有如他所願的讓他看到自己為何被推翻,反而是讓他看到了更加遙遠的以後。
這次的畫麵格外的清晰,甚至他有一種感覺,這應當是千年之後的天下。
他的目光不由得被其中的一切給吸引了,這便是真正的“夜不閉戶”麼?這才是真正的大同社會啊!
王莽的目光中帶著堅定。
他決心自己一定要做這樣一個帝王,而統治這樣一個天下!
誰都無法阻止他!
桃花源中
陳野緩緩的抬起頭,看向那空中好似是塵埃一樣的地方,幽幽的歎了口氣:“所以,你的目的是想讓曆史重新回歸正軌?”
事實,在看到王莽的那一瞬間,陳野就發現了這其中的不對。
就那麼巧合,他們兩個的交手激蕩出的“浪花”沒有被磨滅?就那麼巧合,正好落在了幼年王莽的手中?就那麼巧合,前兩次是推動王莽完成曆史任務,後麵那一次讓王莽看到“社會主義”?
天底下有可能有這麼巧合的巧合麼?
至少在陳野看來,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所有的巧合,都是“人為”故意的。
陳野的嘴角提著一抹微笑:“不過是再一次交手而已,我又有何懼呢?”
該懼怕的,是命運。
黃龍二十年,丞相王莽開啟了屬於自己的改革。
這是一場不知該如何評價的改革,但在漢書中單獨給王莽開了一個本紀的作者有一句評斷,後世都覺著是對這一場改革的最精準評價。
“懷仁心行仁事而出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