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提我三尺劍(1 / 2)

懷仁心行仁事而出惡果,這句話是對王莽政權所進行的變革最精確、最正確的描述。

事實,在王莽開始變革的時候,天下除了兩個人之外,其餘人都沒有覺著不對。

他們都覺著,王莽是做到了古之聖賢所做到了的一切。

其政策包括將土地收歸國有,稱之為“王田”,某種程度來說,這的確是與後世四五十年代的一項政策十分相似,所以後世也有流傳,說王莽是所謂的穿越者。

但事實,土地公有製並非是後世才出現的製度。

在秦朝商鞅變法之前,土地一直是公有製,因為那個時候的生產力還很低下,所以必須是讓所有人彙聚在一起耕種勞作,這樣才能夠保證土地不被荒廢。

而等到了商鞅變法時期,因為鐵質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以及擴大使用,生產力大幅度的提升,所以公有製不再適合這個時代了,因此商鞅改為私有製,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這一方麵是因為生產力提高的要求,另外一方麵則是因為地主階級出現,並且想要擴大權力、以此來提高社會地位的要求。

無可置疑。

等到那個時期,土地私有製再次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以及社會的需求了,因為那個時候人力已經足夠多,所以再次將土地改為公有製。

這是新生國家的需要,也是社會的需求。

可在王莽這個時期的時候,真的有這種需求麼?

一組數據其實能夠很快的彰顯出來這個問題。

五千六百萬人。

這個數字很有可能下浮動,大約可以記成是六千萬人。

依照當時大漢的地盤範圍來看,真的已經到了土地不能夠滿足尋常百姓們的耕種,而必須是要讓土地收歸國有的時候了麼?

並沒有。

曆史中適合“公有製”這個改革的時期其實並不多,秦一統天下後,始皇帝時期算是一個,明末算是一個。

他們兩個適合“公有製”改革的原因還大不相同,甚至是截然相反。

始皇帝時期適合公有製改革的原因是因為,當時天下的土地大多數被六國貴族所掌握著,實際黔首手中並沒有多少,而始皇帝若是將土地收歸國有,那麼便能夠一定程度掌控民心。

而依照始皇帝的威嚴,秦國內部的貴族們大概率是不敢造反的。

至於六國貴族?

他們本就是敵人。

而後,隻要將土地照常發放,頂多是加一個使用期限,再加金銀賠償,當時秦一統天下後的混亂狀況很大程度能夠緩解最重要的是,將這些土地收歸國有之後,始皇帝、或者說秦王宗室承諾給老秦人的土地便能夠兌現。

穩住基本盤、抓住六國民心。

在這樣的情況下,加書同文、車同軌等大一統措施,秦很快就能夠將天下安頓下來,之後慢慢的收拾那些隱藏著的六國貴族。

而明末適合推行“公有製”的原因則是因為,這些土地大多數在地主階級手裡,土地兼並已經十分嚴重。

更為恐怖的是,這些地主階級實際是“投降派”。

比如晉商八大家。

比如那些站在朝堂,看似光明磊落的“眾正盈朝”們。

他們的手中,哪一個沒有兼並數萬、數十萬、甚至數百萬的土地?

將話說回來,此時的大漢是絕對不適合推廣公有製的,原因很簡單地主階級所兼並的土地還沒有達到一個頂點,他們還在螺旋的升過程中。

曆史的進程便是這樣。

他們所掌握了大部分的權力,且正處於巔峰時期。

他們對這個世界、對這個王朝依舊是有利的。

大漢的人口還是太少了。

而王莽的其他政策多少也有些“朝前”,或者說是“過於理想化”了。

如今整個大漢最大的地主頭子還是皇帝。

所以,不出意料的,王莽所推行的政策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對。

這個改革進展的十分艱難。

艱難到王莽的心都開始動搖了。

而這個時候,一個更大的巧合出現了,這個巧合讓王莽動搖的心再次堅定了起來,甚至變得更加快樂和肆意。

天子病重。

黃龍二十一年,在王莽的變革進行了一年了之後,天子的身體終於遭受不住他日日夜夜的荒誕而病了。

在病危之間,天子在王皇後以及王丞相的勸告之下,覺著大漢不能夠沒有君主。

又在兩人的勸告之下,覺著前太子內心一定對自己有著無窮無儘的怨恨,畢竟是他逼死了他的母親,且將他放逐。

於是,他將方才五歲的王皇後幼子“劉嬰”立為太子,並且表示自己若是崩殂,便令太子繼承大統成為天子,而令丞相、國舅王莽監國。

黃龍二十一年十月,在天子立下詔書,並且通傳天下不久之後,天子崩。

諡號為“慎”,是為孝慎皇帝。

這個諡號冠在黃龍帝的身,天下不少人對此表示不滿。

何為慎?

敏以敬曰慎沈靜寡言曰慎思慮深遠曰慎謹飭自持曰慎夙夜敬畏曰慎小心克勤曰慎。

黃龍帝有哪一點配得這個可以說是中意的諡號麼?甚至還是中等評價中帶著些許褒義的?

思慮深遠?沈靜寡言?

簡直是笑話。

但這個諡號經由幼帝主持,太後讚同,輔政大臣而出,便也就這麼定了下來。

在幼帝登基之後,因為過於年幼,而太後又什麼事情都聽從自己弟弟的,所以便將朝政全部都交給了王莽,甚至一度廢棄了中樞府令這個職位。

要知道,這個職位是當年文景時期,天子專門用來限製丞相的位置。

將這個位置廢棄,無疑是將所有權力全部交給了王莽。

但幼帝太過年幼沒有發言權,太後又表示支持,誰能有辦法?

所有人的目光都看向沉默的官渡。

但官渡依舊表示沉默。

陳氏好像真的不管朝政了。

於是動蕩繼續。

黃龍二十一年末,丞相下詔改元為“新元”,所以次年便是新元元年了。

新元元年三月,天子下詔,加封王莽為安漢公。

新元元年四月,天子下詔,賜安漢公王莽九錫,許其讚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殿。

一時之間,風頭無兩,門客眾多,或可比當年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千門客孟嘗君。

新元元年,改革繼續。

官渡

王莽的腦子沒有壞掉,所以他的改革是避開了諸王封國以及官渡的,畢竟早在先皇、甚至是更早的時候,陳氏的官渡城幾乎都已經成為了一個小封國了。

他也害怕自己動了官渡城之後,陳氏就有合情合理的理由來討伐自己了。

所以官渡城中的生活依舊。

院落中,秋水蕩漾,枯萎的樹木在池塘邊佇立,彰顯著冬日的冷肅。

陳衝坐在院落中,他的對麵坐著一個方才加冠了的年輕人,正是弘農王。

二人麵前擺放著一個棋盤,其黑白子縱橫交錯。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