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漢人,他們是漢族。
他們以那個雖然已經覆滅了,但在他們的骨子裡留下了許多記憶的國度為名。
後來,哪怕出現了一個同樣強盛的國度,他們的習慣也早已經深入骨髓。
因為在那個勉強凝聚了星光的時期,他們已經習慣了這個稱謂。
未央宮中
劉秀看著麵前的堪輿圖,眼睛中帶著些許感慨和遺憾:“隻是可惜,朕不能夠以令大軍征伐西方了。”
“那麼一大片土地,怎麼就能夠給一群蠻夷之輩呢?”
陳衝站在一旁,無奈扶額:“陛下,如今大漢的土地已經夠大了,再多的話也不方便治理。”
“更何況,您不是已經接受了西方諸國的投誠,並且宣布賜予他們皇帝的封號了麼”
是的,建武二十三年的時候,西方諸國派遣使者前來與大漢商議,那個時候因為西方諸國使者的態度十分恭敬,所以大漢的天子也就被吹捧的飄飄然了。
於是賜予了西方兩個國度“皇帝”的封號,允許他們在西方稱帝。
而西方的皇帝們也十分道,尊稱大漢的天子為“天皇帝”,意思是這位皇帝淩駕於他們所有的皇帝之。
原本的曆史軌跡也就這麼的被改變了。
在原本的曆史中,西方的皇帝稱號當然是自己打出來的。
“皇帝”這個稱呼並不是誰想用就能夠用的。
是要“繼承”或者說自己“打”出來的,這證明著“祂”在一個足夠強大的文化圈中是最強大的一個。
原本的曆史中,真正的“最高君主稱號”隻有四個,第一中華帝國皇帝、第二羅馬帝國皇帝、第三阿拉伯帝國哈利發、第四蒙古大汗、還有一個勉強算是的波斯萬王之王。
而如今,羅馬帝國皇帝、阿拉伯帝國哈利發、波斯萬王之王的最高君主稱號已經伴隨著中華帝國皇帝“天皇帝”劉秀的冊封而消失在了曆史的長河當中。
曆史的長河當中,隻剩下了中華帝國皇帝、蒙古大汗兩個最高的君主稱號。
而蒙古大汗這個稱號還未曾出現,以後大概率也無法出現了。
在後世的曆史研究當中,西方的曆史學家們曾經抓破了腦子想要從曆史的縫隙中找到一些關於自己國家“最高君主稱號”的來曆象征。
但最終全都失敗。
他們隻能夠稱為“皇”亦或者稱為“帝”,這是次一等的君主稱號,因為這是中華帝國皇帝賜予他們的。
建武三十年的時候,劉秀終於扛不住病魔的侵擾而病倒了,但此時的大漢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行政體係,所以即便是他病倒了也沒有關係。
他迎立自己與郭聖通的嫡長子為太子,而後請早年設立的雲台三十六功臣中的幾個為輔政大臣,請陳衝為第一顧命大臣,監督太子與大漢的運行。
這位曆史中有著“大魔導師”稱號的皇帝終於在交代、安排好了一切事情之後,倒下了。
太子則是在安頓好光武帝的一切後事之後,於次月登基。
在建武三十一年的元月元日宣布改元,改元為永平。
永平元年,為先皇諡號為“光武”,是為孝光武皇帝。
這也是大漢過去的曆史中唯一一位有著兩個諡號的皇帝,但無論是當朝大臣還是日後的後世之人,都沒有絲毫的質疑。
甚至後世有學生喊出了這樣的口號:“大魔導師他值得!”
劉莊登基幾年之後,陳衝日益覺著自己的身體困乏了。
他開始懷念起來再官渡中的生活是多麼的安樂,於是他想要回到官渡城,享受自己的晚年。
不知道是出於對陳氏的忌憚還是出於對陳衝的尊敬,總而言之天子同意了這位輔政大臣的告老請求,讓他回到了官渡城之中。
站在官渡城的外麵,陳衝感覺到了些許陌生。
他少小離開家鄉,這麼多年來征戰也好、治理國家也好,亦或者是接受了光武皇帝的遺詔輔政安國也好,都未曾有時間回到自己的家鄉再看一看。
這座並不算是偏遠的小城距離長安城並不遙遠,但卻令人懷念。
陳衝背著手,白發蒼蒼、顫顫巍巍的在學生的攙扶下往城池中走去。
早在建武二十五年的時候,陳衝就將陳氏家主的位置交給了他的弟弟,而他的弟弟壽數則是沒有他長久,在永平八年的時候就逝去了。
如今的陳氏家主是他弟弟的嫡長子,這是一個依舊平庸,但卻並不會出什麼差錯的人。
陳氏內部、尤其是他們這長房一脈其實都知道,家主的位置並不是一個“權力的蜜藥”,而是一個充斥著枷鎖之力的囚籠。
他們不會爭奪家主的位置。
可也不會逃避。
“咳咳”
回到了祠堂之後,陳衝站在祠堂中,感受著祠堂中的氛圍,臉帶著些許的自豪之色。
光武皇帝在建國之後分封功臣,等到建武二十五年陳衝將家主之位給了他弟弟的時候,光武皇帝便感慨的說道:“陳氏王位世襲之,則為安國、鎮國之號,爾既不為家主,則此號當不為。”
“加封爾為“秦王”,卻不可世襲,許其榮光。”
所以,等陳衝死了之後,這祠堂之所擺放著的靈位應當是“先父秦王陳衝之位”,與其他的“安國王”“鎮國王”之位有顯著差異。
這是他自己掙來的。
永平十三年,回到家鄉三年的陳衝在兒子的攙扶之下,緩緩的坐在了黃河的邊。
官渡城本就距離黃河很近,當初修建官渡城的時候,甚至多次遭受到了黃河決堤的危險,但無論多麼凶險,陳氏的先輩們都將官渡建了起來,鎮壓黃河。
陳衝望著遠遠的方向,大河之波濤洶湧衝刷著這曆史中的一切。
他緩緩的閉眼睛:“大河東去儘淘淘、浪花無數,儘得英雄墳墓。”
永平十三年。
陳氏曆史中唯一一個“秦王”,逝於黃河之畔。
大江東去浪淘儘,千古風流人物。
曆史依舊在繼續。
本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