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同二年,夏。
在大虞的天子明確表示了拒絕“合流”之說,非常堅定的表示,要堅持走大虞自己的道路,一定要將腐朽沒落的大漢王朝推翻之後,大漢天子表示“委婉歎息”。
他連續派出十幾位使者前往大虞,試圖再次勸誡大虞天子,都被大虞天子拒絕了。
盼同二年,秋。
大漢天子明喻天下,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高祖創業於沛縣,終以仁德治理天下,待到文景二帝,天下太平,盛世天下。
及武帝時期,蕩儘天下何處非漢土,世上之地皆為漢臣,遠征匈奴,外辟西域,以成大漢王朝之盛世,得天下之九州。
康、成皇帝時期,大漢已然鼎盛,大漢百姓數百年不知何為戰也。
而至光武,漢賊王莽篡政,上蒼降光武,而助大漢恢複正統。
邇來又兩百年矣。
及至懷帝,天下動蕩,漢賊頻出,乃有大虞、大魏而立,時先帝昭烈問世,乃為蒼天三興大漢之誌,此之為天命不可違背。
而今,大虞逆賊,立國之亂,或賊天下。
天子仁德,數次詔令,願尊為王,俱都拒之,此之謂不感大漢天子仁德而為賊子。
盼同二年,大漢天子詔令。
曰:“以令丞相諸葛、馬超、馬岱等眾將,興兵伐之。”
這是一封出自大漢天子之手的討賊械文,寫的十分漂亮,而且擁有大義的名頭,把大漢的曆代皇帝都給搬了出來,以此來打了一手感情牌。
有效果麼?
有。
畢竟哪怕是到了現在,天下百姓們心中還是有人感念當年文皇帝留下來的恩德,從而願意報效大漢的。
不得不說,文皇帝的名頭簡直是太好用了。
文皇帝逝世已經三百多年快四百年了,提起來文皇帝,長安附近的百姓還是一副感恩戴德的樣子,仿佛他們也親身感受到了文皇帝當年的“仁慈”。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文皇帝留下來的最大的遺產了。
大虞
勤政殿中
張成看著這檄文臉上閃過一抹笑意:“老師,這檄文寫的端的是一個雄偉壯麗、讓人讀著便能夠感覺到其中所蘊藏著的深刻感情啊。”
他有些感慨的說道:“此人才華,當真是令人豔羨。”
“老師可是知道,此文出自何人之手?”
張成當然不相信這是大漢那個小天子親手寫的檄文,畢竟劉禪真的沒有這個本事,如果劉禪有這個本事,那劉禪真的也就不會走到現在這一步了。
祖天師則是拿著那檄文,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最後才感慨的說道:“這檄文,怕是出自曹植之手啊。”
曹植?
張成略微有些驚訝的說道:“你說的是寫出“洛神賦”的那位曹植、曹子建?”
他頗為好奇:“那個家夥竟然還沒死麼?”
祖天師蒼老的眼神瞥了一眼張成,冷笑一聲:“當然還沒死。”
“當年曹丕想要殺他,而他則是悄默默的躲到了長安去。”
“不過麼,他估計也沒有多少天好活了。”
他指著麵前的檄文說道:“雖然是一篇檄文,但依然能夠從這篇檄文之中看出來一些什麼東西。”
祖天師輕輕的歎了口氣。
“這篇檄文中,帶著強烈的不甘。”
“曹植不想死去,但他卻已經沒有壽數可以繼續活下去了。”
“這應當也是他為曹髦所交出的“狀書”吧,以自己的才華為大漢寫出這樣一篇可以說傳承千年的檄文,以此來給曹髦鋪路。”
張成兩人都看著這檄文感慨著檄文中的文采,竟然完全沒有理會這檄文的真正“重要之事”。
末了末了,等到兩人都感慨了一遍之後,張成才笑著說道:“朕本來都想著要怎麼才能發起一場戰爭了,這下子連理由都不用想了。”
“我們隻是抵抗大漢的戰爭而已,至於反擊到最後占據了長安城、推翻了大漢?”
“那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他站在那裡,微微側身,頭頂的“勤政愛民”四個大字閃爍著些許光亮。
“既然大漢天子說大漢是奉承了天命所歸,那麼大虞也不能不做一個回答。”
“大漢承襲天命,而大虞則是承襲數萬萬黎民之命。”
“大虞當代替百姓。”
“此戰不為大虞、大漢之爭。”
張成燦爛的笑了出來,臉頰上映照無數的光。
“此戰。”
“伐天。”
盼同二年秋,在大漢天子下達詔書要伐天之後,大虞天子同樣下達了一封詔書。
這封詔書更加有意思。
他的文采說實話是無法與“討虞檄文”相提並論的,甚至如果真的要比的話,其一為皓月,其一為螢火,螢火之光如何能與皓月爭輝?
但所有人都更加喜歡“伐天檄文”。
是的。
“伐天檄文”。
或者說,後世的人們更加喜歡他的另外一個名字。
“自強書”
這一封“詔書”也好、檄文也好,經過數千年的流傳,最後被中州博物院所收藏,成為了中州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也是後世大明人民聯邦共和國的鎮國之寶,一度被人將其拿著與“九鼎”、“軒轅劍”、“傳國玉璽”相提並論。
甚至隱約之間,超過了傳國玉璽的排名。
後世中,十大國寶的排名,前三位不知該如何排列,隻能並列。
分彆是
華夏九鼎、軒轅劍、伐天檄文
而後便是象征著皇權的
“傳國玉璽”、“大賢良師至聖天師太祖皇帝印”、“赤帝劍”
而後是象征著曆史文化祭祀的
“商太陽神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以及靠著“走後門”才排列到十大國寶的“洪武祭祀天地鼎”。
那麼“伐天檄文”中到底寫了什麼呢?
很簡單的一封詔書。
節選其中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