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當自強,自三皇五帝承九州文明而立華夏,至今數千年矣。”
“期間苦難無數,先賢輩出。”
“昔年,天降大水於華夏,大虞何曾屈服?以九鼎鎮華夏九州,而立一家一姓之王朝,至今又千年矣。”
“天下動蕩之賊,何曾為大虞也?”
“漢所謂天命,不過虛妄也。”
“若天有命人便從之,何需先賢問世?”
“若天有命人便服之,何來華夏九州之雄立。”
“若天有命人便屈之,何來華夏之族戰四方而懾四夷?”
“故,無天、無命,無有天命也。”
這是“伐天檄文”的開篇,十分簡單的一段文字,甚至不算是有什麼文采,但其中所蘊含著的精神則是無論過了多少年都能讓人熱血澎湃。
開篇之“人當自強”也是後世為之取名“自強書”的原因。
而後洋洋灑灑數千字都是在論述人與天命之間的“關係”,便不再節選,但這篇檄文與其稱為是一篇向大漢發出的“檄文”,還不如說是大虞向“天”發出的檄文。
在這篇檄文的最後,這篇檄文的作者隻是簡簡單單的寫了一句。
“此之謂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也。”
“天若有命以令人之懾服,則大虞不當也。”
“今之一戰,無論勝負,願以為蒼生而“伐天”。”
整篇檄文沒有講述多少道理,甚至沒有文采,隻是在告訴所有人,人應該自強,人應該站立在大地之上自強不息。
所以這篇檄文才被稱之為“伐天檄文”。
也正是因為這種平淡中蘊藏著的無儘的“傲然”,才讓它超越了“傳國玉璽”,成為了與軒轅劍、九州鼎並列的國寶。
伐天檄文傳到長安城後,曹髦拿著這篇檄文來到了曹植的府邸中。
這個時候的曹植已經是垂垂老矣,整日躺在床榻上,想要懇求上蒼讓自己多活幾日了。
看到這檄文的時候,曹植的手顫顫巍巍的支撐著他的身體坐了起來,他的口中一遍遍的念誦著這篇檄文,最後甚至到了瘋魔的地步。
他恍然大笑起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好啊,好啊,好一個伐天檄文!”
曹植用儘了全身的力氣說道:“此人之才,遠勝我矣。”
“其中所蘊藏著的道理,是我這一輩子都不曾看到的啊!”
他捧著檄文,像是看到了人生至寶一樣。
“得看此文,死而無憾矣!”
話音剛落,他的笑聲便戛然而止。
曹髦看著曹植的頭顱重重的垂落下來,眼睛中帶著滿滿的痛苦與傷心之色,他猛的充上前去,跪伏在曹植屍體的麵前。
“叔祖父!”
丞相署中
諸葛亮看著這篇滿是豪氣的“雄文”,眼睛中同樣是帶著些許的敬佩之色,他滿是感慨的對身旁的眾多侍者、大臣說道:“此人才華驚世,寫此篇者定然是大虞“祖天師”。”
這個時候的諸葛亮其實已經知道了“祖天師”到底是誰,所以他更加欽佩這一位了。
“當真是驚世雄文啊。”
他搖頭歎息:“隻是可惜,此等大才不能為大漢所用。”
諸葛亮環視周圍的眾將、眾大臣,低聲道:“最後一戰、決定了大漢與大虞未來的一戰已經到來,諸位可願隨我前往征戰?”
在場之人,無不應答。
於是,戰起。
盼同三年,夏。
當春耕過去之後,諸葛亮以及眾多將士率兵出長安,與大虞決一死戰。
這一場戰役在後世中有許多的名字,人們對這一場戰爭的研究興趣也十分巨大,後世戰爭史的專家學者如果沒有寫過關於這一場戰爭在曆史中影響的文章,就不配被稱之為“戰爭史學家”。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一場戰爭的影響太巨大了,所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對這一場戰爭有不同的理解,也同樣將這一場戰爭命名為不同的名字。
簡單來說,所有人都在爭奪
對這一場戰爭的“命名權”,因為這象征著地位。
知識界、或者說學界從來就不是“單純”的,那群所謂的專家、所謂的學者、所謂的文人,並不是什麼潔白的兔子,而是從古至今最為邪惡、愚蠢、貪婪、肮臟、怯懦、膽大妄為、貪欲享受的集合體。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要排列出兩種最肮臟的人,那麼“沒有信仰的政治家”何“沒有信仰的文人”必定斷層式的前二。
他們中誕生了無數的“學閥”。
直到某一年,一位天縱之才誕生,寫出了一本巨著“華夏戰爭史”,其中將五場慘烈的戰爭單獨列出來,最後將其命名。
關於這場戰役的命名權爭奪之戰才結束。
最後,這場戰役被命名為。
“伐天之戰”。
這是曆史上最為奇特的一場戰役。
為什麼?
因為他的時間跨度太長了。
命名這一場戰役的人,將當年大虞太祖皇帝揭竿而起、到祖天師發起世家之殤、三國赤壁之上的那一場大火、曹劉合流、以及最後這一場決定了大虞存在與否的戰爭都列為“伐天之戰”的一部分。
這是一場自承泰元年(191年)開始,到盼同十年(266年)才結束的一場戰爭。
它其中有真正刀兵相接的戰爭、也有無聲的“政治鬥爭”,它其中有大火熊熊焚燒一切虛妄的大火,也有藏匿在暗中的陰影之水。
戰爭啊戰爭。
這是一場持續了七十五年的戰爭。
但“華夏戰爭史”的作者將這一場戰爭定義的時候,華夏曆史學界卻沒有多少人反駁。
第一,因為這位作者出身高貴。他出身自官渡陳氏。就是那個傳承了幾千年、曆史中連續千年擔任三公之位、甚至出了無數帝師的官渡陳氏。
第二,這位作者拿出了足以懾服所有人的“證據”——無數藏在拙身樓中的文獻。
第一條保證了這位作者不會被“物理毀滅”,保證了他可以堂堂正正的、公平的在那些學閥麵前講述自己的發現、研究、以及證據。
第二條則是證實了他的研究。
盼同四年。
去歲掀起戰爭之後,大漢與大虞之間的小戰爭就不曾斷絕過,持續不斷的戰爭消耗的不僅僅是兩國的國力,還有兩國主戰者、也就是大將的“生命”。
夜色下
諸葛亮坐在帳篷中神色蒼茫,他抬起頭看向蒼天。
他第一次希望蒼天再借給自己數十年的光陰。
諸葛亮害怕了。
害怕自己熬不過大虞的那位“祖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