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安、王羲之對視一眼,心裡都鬆了口氣,這一關算是過了。
..........
次日,大朝會上。
當眾多大臣以為還要為了昨日的事情繼續爭吵的時候,天子詔書下達了。
詔書曰:加封中書令謝安為紫金光祿大夫、加封為司徒;加封門下令王羲之為紫金光祿大夫、加封為司空。
以令丞相陳安、中書令謝安、門下令王羲之兼任《建武大典》主編撰,詔天下政治學大家、儒學大家、墨學大家、法學大家、道學大家等諸多學問大家彙聚京城,共同編撰“建武大典”。
由此,這個問題終於解決了。
中書門下令首兩個肥肉還是在王謝兩族的盤中,而修書這件名流千古的好事也被他們撈到了。
一時之間,京都的某些風向都產生了微妙的變化。
既然投靠皇帝也能獲得如此巨大的權力和好處,那麼為什麼不給皇帝當狗呢?
給世家當狗,世家可能還要顧慮皇帝,且不能真正的做主——但給皇帝當狗.....那可是跟世家差不多的啊?
以前是因為中正官的位置全都被世家壟斷,而如今大中正官除卻陳氏外一共八位,皇帝手中不也有兩個?還有陳氏不也是站在皇帝身邊?
皇帝的劣勢....好像並不是那麼大啊。
京都風向的改變自然是落入了有心之人的眼睛中,王羲之與謝安一邊修書一邊悄然的感慨著。
事實上,在他們兩個剛開始決定修書的時候,皇帝以及陳氏就將他們當成了自己人,繼而告訴了他們一個秘密。
一個可以改變當今局勢的秘密。
“印製術”
可以批量的、迅速的製造大批書籍的印製術!
這是皇帝砍向世家的第一把刀。
而第二把刀也很簡單,便是他們如今正在做的事情。
“修書”。
修書是手段,而不是“刀”,修出來的“書”才是那把刀。
王羲之、謝安兩人在陳安的指導下,將《建武大典》分為兩個大部分,其中一部分是和以往的修書都一樣的,將天下的一些經典著作編撰出來。
而另外一部分.....則是令人有些迷惑了。
這一部分也同樣又分為三個部分,其中一部分以“政治學”以及“法學”為核心,編撰出了一部《大虞法典》,這部法典的內容涵蓋了許多部分,基本上是大虞律法的翻版,但是卻又劃分的十分詳細、清晰。
第二部分則是以“政治學”以及“法學”“墨學”“儒學”為首,編撰出了九部書典,其中內容就更加讓人琢磨不透了,王羲之和謝安以及編撰這書籍的人甚至覺著,這都不像是一本“書”,反而像是一本“手把手教你如何為官”的就業指導。
至於第三部分,則是以“儒學”“墨學”以及“道學”為首,編撰出的各家經典。
一開始的時候眾人都以為“建武大典”的那部分經典著作以及學問才是最重要的,畢竟皇帝看著像是想要留名的樣子。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羲之等人都開始沉默了。
他們怎麼覺著,那個被他們戲稱為“手把手教你當官道理”的那本書才是關鍵呢?
王羲之與謝安兩人的智慧的確是最為頂尖的一批人,他們彙聚在一起,隻是一個晚上,便結合“印製術”猜測出來了些什麼東西。
猜測出來之後,他們開始繼續沉默。
但都在心裡感慨與慶幸。
幸虧......
幸虧他們兩家投誠了。
他們甚至久違的有了看熱鬨的心態,在謝玄以及王獻之備受其他幾個世家嘲諷的時候,安撫兩個尚且年輕的人,用的便是那句“看他起朱樓”的話語。
謝玄以及王獻之雖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但他們卻懂自己的父親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那眼睛裡藏不住的竊喜以及惡趣味簡直是要溢出來了。
他們怎麼可能猜不出來些什麼呢?
於是,兩人一合計,除了每日下值的時候找陳瀟喝喝酒,其他時間就乾脆不出門了,在家裡閉門看書。
.........
建武八年便這樣風平浪靜的過去了,雖然暗中依舊洶湧,但卻令人看不出波瀾。
許多小世家開始準備投靠皇帝,而擔任小中正官的那些世家們則是依舊在挺著,畢竟....他們看不到皇帝勝利的希望。
建武九年,隨著王氏以及謝氏的徹底投靠,皇帝身旁的勢力也越發的強大,他對於江南的控製也越來越強盛了。
而陳郊周則是在收拾完了嶺南之後,被皇帝詔了回來。
巧合的是,擔任大中正官的“諸葛氏”家主病危,而諸葛氏的下一代家主則是上書,因為自身忙於照拂父親的身體,所以不能繼任大中正官的位置。
在其餘世家子弟都想要爭奪這個位置的時候,皇帝的一道詔書徹底讓他們安靜了。
因為他們沒有膽子也沒有能力和這一位搶。
替代諸葛氏大中正官位置的,是陳郊周。
陳氏陳郊周。
自此,皇帝身旁的大中正官,變成了四位。
或者說......
五位。
因為那位投靠了大世家的“寒門”子弟,本就是皇帝的人,他潛伏在大世家身旁,目的便是為了在關鍵的時候給大世家一刀。
天平再次傾斜了。
建武九年的秋天轉瞬而至,在秋風蕭瑟之中,一個好消息傳來。
建武大典的某一部分,編撰完成。
與此同時,墨家當代矩子、同樣也是陳氏子弟的“陳雲安”在某個很平常的早朝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