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門生、可以入朝為官,而不必經過那些世家。
這個消息一出,什麼人不驚訝、什麼人不為此興奮、激動呢?
甚至有人感慨著說自己好像是回到了當年太祖皇帝還在的時候,太祖皇帝、明皇帝、以及元帝在位期間,大虞可不是如今這般世家猖獗的樣子。
當民眾們再次看到希望的時候,他們的熱情也就再次被點燃了起來。
一時之間,大虞天下刮起來了一陣讀書的風氣。
從前並不是人們不願意讀書,而是一方麵讀書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另外一方麵他們讀不起書。
如今,讀書的價格並不高昂,讀書也變得有作用了。
那百姓們自然是願意讀書了。
讀書能明智、讀書能使人變得更為“謹慎”。
這同樣是張皖駕馭百姓的一種措施。
禦書房內
張皖看著道卒所給自己彙報出來的一係列的“情報”,眼睛中不由得閃現出些許的笑容來。
他的手旁邊放著一本史書,這史書上說的乃是秦皇漢武等諸多千古一帝所駕馭百姓的政策和手段,如當年的始皇帝一般,他所駕馭百姓的手段是重用法家、而如漢武,則是在陳氏的幫助下,以天下之力萌生出來了“政治學”這一門囊括萬千的手段。
張皖則並不認同這兩人的方法。
他覺著自己所使用的“駕馭”百姓的方法更為高明,甚至高明到百姓們自己、乃至於一些高官都不一定能夠看得出來。
他是用“利”來駕馭百姓。
張皖放下手中的書籍,緩緩的在禦書房中走動著,他常年在這裡處理公務,一坐就是一天,為了保證他自己的身體緣故,所以禦書房特意變得空置,好讓他能夠隨時起身走幾步。
秦皇漢武認為百姓不可多讀書,所以哪怕漢武時期陳氏創造出來了紙張,漢武也並沒有想要將“書籍”的價格打下來。
他們都認為讀書能夠開民智,可如果民智開了,那麼他們就不好控製百姓了。
這在張皖看來大錯特錯。
百姓們為何要謀逆?為何要造反?為何要不受控製?
歸根結底不過是生活過不下去了。
當年的太祖皇帝“張角”曾經感慨,他手下許多百姓士卒都是因為活不下去了、甚至可能被餓死,所以才投入太平道麾下,成為一小卒,憤而揭竿的。
“若使田家百姓有一口飯食,安能有我如今端坐高台?”
這便是當年太祖皇帝親自感慨過的話。
張皖自幼讀書,每次讀到這裡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如果自己當了皇帝,應該采取什麼樣子的駕馭百姓之策?是同秦皇漢武這兩位一樣?還是說有其他的辦法?
最後的他思考多年,終於在他當上了皇帝之後想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
開民智。
是的,他的“策”與秦皇漢武等曆代皇帝恰恰相反。
因為張皖觀察到,文人比普通的百姓更加怕死——而尋常百姓中,那些識字的、能夠勉強過活的百姓,絕對不會去當惡人,反而觸犯法律的多是一些大字不識的人。
他們難道不愚昧麼?
愚昧。
可為何不像是統治者所想的那樣,被輕易的駕馭呢?
答案便是他們太過於愚昧了。
他們不知道識字之後會過上好的生活,他們同樣沒有“畏懼”和“害怕”的情緒,他們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失去的了,他們同樣不懼怕法律。
所以他們不好駕馭。
那麼
若是讓這些普通的百姓們開始讀書識字,並且認識到讀書識字能夠改變他們的生活呢?
若是讓他們明白,什麼樣子的罪行不過是小小的懲罰,什麼樣子的罪行是要死亡的呢?若是告訴他們,死亡是什麼,生活是什麼呢?
那麼,他們沒有走到絕路的時候,就絕對不會再想著“謀逆”了。
如此一來,他們便會如同最溫順的驢子一樣,自己往自己的脖子上套上一個“項圈”,而後勤勤懇懇的拉磨,為“大虞”這個磨而生產。
這便是“駕馭百姓之策”。
這便是張皖所思考出來的、比之秦皇漢武都要更加強大的、都要更加偉大的策略。
他堅定的相信,世上不會有人能夠逃過這個“駕馭之策”。
因為
能夠讓一個堅定的人變得不堅定的辦法,永遠不是苦難——而是享受。
英雄難過美人關——難道指的僅僅隻是所謂的“美色”嗎?
不。
這個美人關指的是日複一日的、超過了以前所能夠看到的所有的享受——越是英雄越逃不過,古往今來、天下英雄豪傑,能夠逃過美人關,逃過享受這一關,而堅定自己信念的有幾個人?
古往今來,唯有一人。
張皖不由得大笑出聲,他覺著自己為後世“張氏”的皇帝想出來了一個能夠保存萬年的“政策”。
他不由得感慨的說道:“始皇帝啊始皇帝。”
張皖得意地說道:“你的大秦沒有能夠萬年——劉姓的大漢沒有萬世——我的大虞卻是要萬世永存了!”
建武十七年。
當新的旨意頒布了一年之後,在建武十七年的春夏之際,大虞第一次縣鄉科考開始了。
大虞境內所有的縣鄉統一開考,而從中央朝堂中派遣出去的“監考官”卻是如同奔流的海水一樣,他們中帶著此次出考的試題——這些試題全都由朝廷印製署統一印製,出題人以及印製者如今全都被困居在一起。
不能外出、不能見人。
每個考官提前不知道是自己要出題。
被選為考官的人,會在一個最尋常不過的早朝,直接被帶走。
且——在開考之前,會在四十九套試題中選擇一套,誰都不知道選擇的是哪一套。
以此來達到最為嚴格的保密。
陳瀟坐在馬車上晃晃悠悠的,臉上帶著些許疲憊和不滿。
他的身旁謝玄、王獻之則是嘿嘿一笑。
“我說遙遊啊,你這一張臭臉讓彆人看到了,還以為要怎麼了呢。”
“陛下選擇你為此次的監考官,難道不是一件好事麼?”
“你都不知道,前幾日宣布我是考官之一的時候,王氏門前的人都要擠不下了,都是來求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