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市井人家》全本免費閱讀
湯參軍打量著盤裡的炒麵。
原本緊實的肉質紅中帶金黃,琥珀般透明的臘肉,色澤紅中帶著微黃油亮,筷子夾起來有肥有瘦,或許因為切得薄的緣故,整個臘肉都微微發卷,如美人的腰窩,看著更誘人了。
湯參軍狠狠聞了一鼻子臘肉,想象出從前家鄉醃製這臘肉的時候:
娘將肥肉剁得細碎,將瘦肉慢慢剁開,再將紅的瘦肉,白的肥肉一起灌進了腸衣裡,
大人們燃起篝火,在裡麵添加橘子皮和鬆柏枝,小孩兒拖著自己撿來的柏實鬆果扔進火堆湊熱鬨。
大火繚繞,濃重的芳香煙霧直熏火腿,直接鎖住了撲鼻香氣,臘肉的肥油漸漸一滴滴從腸衣裡滲透出來,“滴答”一聲落入火堆,立刻就讓火堆刺啦一聲。
火星子冒起火苗,竄得老高。孩子們低低驚呼一聲,娘親捂著他的耳朵叫他不要怕。
等熏製好幾天臘肉便熏製完成了,廚娘們踩著竹梯子珍而重之將臘肉掛在廚房的房梁上,確保老鼠和家裡的小孩都夠不著。
隨後就滿心歡喜等著吃一吃臘肉了。
這等待的光陰中廚房裡的油煙又再次熏染,給臘肉再多一層風味。
吃臘肉的回憶最為珍貴:
娘會親自下廚,將臘肉切成薄皮,混合著一大盤春筍炒製,油脂漸漸消融在鐵鍋裡,沾染到春筍上。
而吃起來口感就如今天吃到的臘肉一般:
吃一口嚼勁十足,油香四溢,經過歲月熏染的肉香立刻彌散出來,格外厚重。
而且煙火熏過後特殊的香氣又給原本的肉香增添了不少風味,讓整個臘肉滋味更加渾厚。
瘦肉絲毫不塞牙,肥肉絲毫不油膩,既有嚼勁又溫潤柔軟,讓人吃了一口又一口。
湯參軍這才意識到盤子裡的配菜有點意思。要是按照他來評價,配臘肉最好的當然是春筍。
可這家店配的醃酸菜居然也很奇特,彆有一番風味。
酸菜是常見的包菜芥菜,說常見也很常見,是汴京市民們慣常食用的蔬菜,要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老板將酸菜進行了處理,包菜切塊芥菜剖成了長條,顯得更細致些。
不過醃製手法似乎有所不同,讓原本瓷白泛綠的包菜變得透明,顏色更加溫潤,而芥菜則褪去了翠綠變得微微灰綠。
吃進嘴裡,包菜在醃製下變得微微發甜,芥菜則褪去了新鮮時候的辣味變得隻有滿滿酸香,刺激得人嘴巴裡狠狠一酸,而後口水不受控製開始分泌。
醃酸菜滿口脆爽,搭配著色澤紅白相間的臘肉正好,讓醇厚滋味從舌尖順利抵達喉嚨。兩種經過光陰炮製成的食材意外得水乳交融,似乎是天作之二。
黃芥末醬、藠頭醬、蒜薑醬更是提起了酸菜臘肉炒麵的滋味,讓人辣得涕淚橫流,但卻忍不住一口接著一口吃:
酸菜刺激食欲,那就多來一口臘肉;
臘肉醇厚肥香滿口,就來一口麵中和中和;
炒麵筋道,正好來口酸菜下下飯。
一來二去這份酸菜臘肉炒麵被吃得底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