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麥收之後種苞穀(1 / 2)

《五零饑荒,九姊妹共立新門戶!》全本免費閱讀

每天收回來的麥子都要拉到曬穀場進行暴曬,碾壓,脫粒,陶家的人也因此被分為兩撥,一撥收割,一撥脫粒,老太太和小陶安乾的工作最輕快,但也要不停的彎腰去撿拾遺落在地裡麵的麥子和麥粒。

可即使如此辛苦,起早貪黑的乾,畝產也不過一百來斤,且每年的產量都不儘相同,這都要根據當年的天氣和種子質量來決定。

他們家十幾口子人辛辛苦苦一個星期,折騰下來總共收了1200斤,戶籍人數是不包含翠花三姊妹的九口人,平均一個人不到一百三十斤,人均150斤以下是免稅的,所以他們家不需要交稅。

家裡有十二口人,平均每個人一年才100斤麥子,一個正常的成年人每月三十斤糧食算,這連半年都維持不了,所以很多人家都會想辦法將麵粉換成更便宜更粗糙的粗糧來頂。

他們中原地帶雖然一年產兩季糧食,6月收了麥子就會種玉米,一些比較貧瘠的地還會種紅薯、小米、高粱,隻要人勤快一點,年產總值會高一些,但前提條件是家裡沒有學生,沒有病號,沒有老人,全都應該是乾活掙錢的能手,這樣才能吃飽飯。

但是這可能嗎?

明顯是不可能的,家裡隻要有花錢的,那就得想辦法賣糧食,因為多數人不懂得怎麼做生意,像陶家這種祖輩就是生意人的,在這個年代也是少之又少的,所以糧食看起來多,再平均平均,頂多也就隻能顧個溫飽。

中國1952年農作物的單產,水稻是每畝產161公斤,小麥是49公斤,玉米是90公斤,高粱是79公斤,小米是78公斤,甘薯是126公斤。

彆看水稻的單產是小麥的3倍多,但他們這邊的地不適合種植水稻,多以小麥和玉米交疊。

每年10月種小麥,來年6月收割,之後種玉米,10月掰玉米。

這樣交疊之下種植,才剛剛夠吃而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