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在自己親手發動的這場進攻燕雲十六州的戰役失敗後,就再也不敢輕易出兵了,而是在仍然對燕雲十六州還不甘心放棄的情況下,經過數年認真的準備,終於認為機會又來了。
那就是,當時的契丹大遼國皇帝遼景宗耶律賢三十五歲正當壯年而駕崩,而繼承皇位的遼景宗的兒子,遼聖宗耶律隆緒才剛剛十二歲。宋太宗認為契丹大遼國在這個時候,因為老皇帝駕崩,即位的小皇帝太小,遼國朝中一定會很混亂而導致朝政不穩,君臣一定不能一直同心,在這個時候對遼用兵,給遼國加於外壓,遼國在外壓的作用下,一定就會促使契丹遼國大亂,在這個時候攻遼奪取燕雲十六州是最好的時機。於是,宋太宗當即金殿議事對群臣文武百官道“當年,朕伐北漢取得成功,欲一舉乘勝收複燕雲十六州,不曾想在燕州京高粱河一代中了契丹奸計,以致造成高粱河之戰的慘敗。如今,我大宋已做了數年的準備,朕一直想著要報當年高粱河失敗之仇,雪高粱河之戰的恥辱,朕如今已準備充足,準備再次起兵伐遼收複燕雲十六州,各位愛卿,都意下如何?”
潘美出班湊道“啟稟陛下,如今契丹遼國,景宗已崩,剛即位的遼聖宗年幼,如此正好趁此機會攻伐遼國,這樣可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並可以雪當年高粱河之恥,此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潘美就是後來楊家將故事中的潘仁美。)
宋太宗道“潘愛卿之言正合我意,各位愛卿,都還有什麼議意,俱且道來。”
大臣張啟賢道“陛下,臣認為如此不可,這樣會讓世人感到有一種乘人之危,令人不服,勢必會導致契丹遼人上下憤慨,一直對外的理念。俗話說,仗打的固然是軍隊,可打的也是士氣,如此就會激發契丹遼人上下一致對外的士氣,此對我軍進攻契丹遼國極為不利。”
潘美立刻反駁道“錯了,張大人之言差矣,遼聖宗一個孩子繼任皇帝大位,蕭太後年輕喪夫,必然此時正是哀痛之時,況其又是一介女流之輩,朝中大臣必然在此時都各懷一心,必然契丹遼國此時都是一片混亂。在此時,我們還不趕快收複燕雲十六州更待何時?難道張大人想著讓陛下這些年的苦心準備付之東流嗎?居心何在?”
張啟賢被潘美用話扣的再不敢分辨,卻楊業(楊繼業)道“張大人之言也有一定的道理,契丹遼國眼下雖然如此局麵,可是蕭太後當政已久,此人政乾不弱於男人,對此人不可一概而論,況且此時進兵,也正與張大人之言,就會逼急契丹遼人上下同心,眼下倒不如先靜觀其變,審時度勢再決定進兵,方可大勝。”
潘美見楊業話題核心直指於他,所以不服而氣憤道“令公之言差矣,難道眼下坐失良機之後,還會有更好的機會讓我們再去收複燕雲十六州嗎?陛下,臣認為眼下就是最好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再失此良好機會,怕是收複燕雲十六州就會付之東流,以後再難以有此良好機會,望陛下三思。”
宋太宗道“眾位愛卿,都不要互相爭論了,朕認為眼下進兵契丹,也正是朕多年精心準備充足了的結果,此時也正到了朕要報當年高粱河一戰慘敗之仇的時候了。雪當年高粱河慘敗之恥辱的時候到了,各位愛卿,應當儘心向前,一雪當年高粱河之恥辱才是。”
大臣盧多遜道“目前我們還都對契丹的情況不了解,我們應當先派使臣出使遼國,以悼唁景宗駕崩為名,前去看看遼人現在是什麼情況之後,再加以定奪。那時,我們豈不是在充分的掌握了遼人的情況之後,出兵不是更穩操勝卷嗎?”
宋太宗認為盧多遜的話也有道理,如此這樣對出兵收複燕雲十六州確實會更穩操勝券,於是就道“愛卿言之極是,如此,就有愛卿立刻出使契丹遼國,一做定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