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次貸危機(1 / 2)

林浩可是一早就瞄準了2008年的次貸危機,2008年的次貸危機,可以說是往後10年最大的機遇了,林浩現在就在布局了,收購寶盛銀行就是其中的一環。

這場危機的導火索正是由\"次貸證券化\"衍生出的金融衍生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cdo和cdS。所謂cdo,即\"債務抵押證券\",而cdS則是\"信用違約互換\"。

cdo將借款人向債主出具的借條(次級貸款憑證)包裝成名為cdo的債券,如變戲法般迅速轉手給其他人以獲取現金。

接手者繼續按照同樣的方式操作,將債券轉售給更多人,每次轉手都能獲得大量資金,當然也伴隨著高額的利潤。通過cdo,購房者的債務關係從最初的金融機構或銀行轉移到了更大的市場,使得更多人共同承擔購房人的風險並分享更高的利潤。

但是,這也意味著整個金融體係的風險被分散到了更廣泛的範圍。前提就是,房價不能下跌。隻要房價不下跌,能一直往漲上去,這個cdo就能無限循環下去,“造福”許許多多參與其中的人。

然而,這個cdo雖然賺錢迅速,但風險也相當大。如果某天購房人遭遇不幸,無法繼續償還貸款,那麼cdo將成為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爆炸,給持有它的人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次貸衍生品的投資,必須將產品包裝得更安全,這就需要引入保險公司作為後盾。

於是,華爾街那些聰明絕頂的數學家們在cdo的基礎上,又創造了一個新的金融產品,叫做cdS,cdS的原理很簡單,就是大家把cdo中的一部分資金交給保險公司,作為保費。

如此一來,一旦有人遭遇困境,無法及時還款,導致貸款違約的情況發生,這個時候保險公司就得承擔起賠償投資者損失的責任。

通過這樣的方式,cdS宛如一個堅固的盾牌,為投資者提供了安全的保障,降低了投資者對cdo的風險憂慮,從而提高了市場的吸引力和活躍度。

同時,對於保險公司來說,他們可以收取保費,如同收獲了豐碩的果實,並通過合理的風險管理獲得利潤。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對於保險公司來說,這簡直就是天上掉餡餅,不費吹灰之力就獲得了巨額財富。因為當時陷入瘋狂的美國人都堅信,美國的房地產業將如日中天,絕對不會發生大規模違約的事兒。

就算是有個彆倒黴的人在如此大好的形勢下還能出問題,讓保險公司賠了錢,隻要這些人屬於極少數,保險公司就依然可以穩操勝券。所以說,在那個時候,保險公司的生意如日中天,幾乎沒有什麼風險可言。

而且,由於cdS市場的繁榮,保險公司也能夠從中賺取巨額的利潤。因此,許多保險公司如過江之鯽般湧入這個市場,希望能夠分一杯羹。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人開始意識到這個看似完美的體係可能存在著巨大的風險。畢竟,房地產市場不可能永遠保持上漲趨勢,一旦出現大規模違約事件,保險公司將麵臨巨大的賠付壓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