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損失一個億(1 / 2)

《生活在四合院裡的逃荒者》全本免費閱讀

建國後,四九城的市民們的生活逐漸步入正軌,但他們對工作充滿了前所未有的熱情。

不過要說這段時間最明顯的變化,還是要數四九城普通市民在著裝方麵的改變了。

這幾天,鐘正國就注意到,走在街上的好多人,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上了中山裝或者列寧裝。

這兩種衣服顏色比較單一,樣式也差不多,都是翻領、四個兜,區彆隻在於一個扣著五個扣子,另一個扣著三個扣子。因為這種服裝以前隻有乾部們才穿,所以被稱為“乾部服”。

這其實是開國大典的時候,兔黨領導們身穿中山裝在天安門城樓上亮相以後,在全國掀起的一股新的時尚風潮,尤其受到青年學生們的追捧。

其實早在民國時期,中山裝就已經成為了咱們國家的標誌性服飾之一,而且一直都有很多人穿。

不過當時並沒有像現在這樣引起大家的強烈向往和喜愛。

中山裝在我們國家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是最普通的也是最莊重的服裝。

之所以說它普通,是因為每個人都能穿得起。特彆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全國大部分男性都選擇穿著中山裝出門。

而中山裝莊重的原因,則在於它被國家賦予了太多的重要意義。

中山裝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內涵,體現了中國人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尊重與熱愛。同時,它還具有簡潔大方、舒適實用等優點,深受廣大民眾的歡迎。

無論是在正式場合還是日常生活中,穿上中山裝都能夠展現出一種自信、穩重和端莊的氣質。

因此,中山裝在我們國家有著獨特的曆史地位和文化價值。

比如衣服外的四個口袋分彆代表了禮、義、廉、恥,這是國之四維。

《管子·牧民·思維》有雲:“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禮不愈節,義不自進,廉不蔽惡,恥不從枉。故不逾節則上位安,不自進則民無巧詐,不蔽惡則行自全,不從枉則邪事不生。”

口袋上的4粒紐扣代表著人民的選舉權,創製權,罷免權和複決權,這是公民權,主權在民的思想體現。

前襟的五粒紐扣以及五個口袋(衣服內側還有一個),分彆表示將國家權力分彆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試、監察等部門獨立行使,而內側的那一個口袋更是彰顯監察權的人民監督作用,這是五權憲法學說,

而左右袖口的三粒紐扣則分彆代表了民族、民權、民生,這是三民主義。

衣服的翻領封閉,表示嚴謹的治國理念,衣袋上麵弧形中間突出的袋蓋呈筆山形,代表重視知識分子,背部整片無拚縫,表示國家和平統一之大義。

因此,我們的領導人在莊重的場合往往傾向於選擇中山裝作為他們的著裝。

特彆是在一些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時刻,如開國大典這樣的盛事中,領導人們更是統一身著中山裝,以彰顯其獨特的地位和身份。

這種服裝不僅展現了領導者們的威嚴與氣度,更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與文化底蘊。

而列寧裝則源自蘇聯,它作為一種時尚潮流傳入我國,並迅速流行起來。

這一服飾代表著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被視為進步、勇敢和堅定的象征。它的設計簡潔大方,體現了當時的時代特色,深受廣大人民群眾喜愛,成為那個時期的標誌性著裝之一。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列寧裝都廣泛傳播,見證了無數人的奮鬥曆程。

甚至有童謠傳唱:一進堂屋亮堂堂,房裡擺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夥子穿的列寧裝。

列寧裝一開始本來隻是男裝上衣,但後來慢慢演變出了女裝款式,並逐漸成為了機關女乾部的標誌性服飾,甚至還有人將其稱為“乾部服”。

從開國大典回來以後,鐘正國所在的後勤部現在可以說是人人都穿著這種乾部服。為了合群,鐘正國也打算趁著明天休息做一套。

當鐘正國下班兜了一圈回來,他發現四合院裡有很多家庭都在討論關於乾部服的話題。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