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六年三月戊辰(十五),正德皇帝駕崩次日,遺詔正式頒布於天下。
大明各地兵驛因此繁忙了起來,馬蹄聲不絕於官道。
內閣首輔楊廷和也從這一天開始,迎來了他最風光的一段時日。
先是聯合司禮監,用計使江彬、神周、李琮這些在正德朝得勢的武將下獄。
接著,楊廷和就開始了轟轟烈烈地裁汰軍校冗員的改革。
正德朝所留下的錦衣衛內監旗校工役凡十餘萬,皆被楊廷和提前列入了待裁名單,準備等朱厚熜進京即位時,於登基詔書中將這些人予以革除。
大明京師官校中的確存在著冗員與空餉問題,即名冊上看上去京城兵馬很多,但其實實際兵馬數量特彆少,而大部分,都是白領俸祿不操練的關係戶,或者是被權貴用來肥己的空餉。
按理,大明要想財政好轉,也應該裁汰冗員,減少關係戶與空餉支出。
但楊廷和沒有選擇得罪這些權貴官僚,他選擇了對正德招進宮裡充實錦衣衛的普通旗校動手,隻裁汰這些人。
因為這些人都是選自邊鎮的軍勇,沒有什麼強硬的背景,還對大明忠勇的很,忠勇到敢上陣與韃子拚命,而被正德巡邊時選入錦衣衛,為自己身邊近臣。
再說具體些,這些邊鎮軍勇,基本上都是各處邊鎮衛所裡的中下層軍籍地主,和曆史上戚繼光、俞大猷這些人一樣,雖然有世襲武官官位,但世襲官位都不高,家族背景不怎麼硬,以至於要靠武舉和戰功才能被皇帝發現重用,與公侯級的武勳不能比。
而正因為這些邊鎮軍勇,沒有背景,又受了些國恩,帶著一個世襲的普通官位,所以才好裁汰。
總之。
楊廷和裁的就是既忠又勇的普通軍籍子弟。
隻有這些人被裁,才會理解朝廷,也好做工作,才不會有大規模造反的可能,最多幾個實在沒產業的最下層軍士可能化身為盜賊。
反而像吃空餉大戶的勳貴與在錦衣衛體係裡也充為千戶百戶白拿俸祿不乾事的文官重臣子弟,他不敢裁汰。
畢竟這些人要背景有背景,要勢力有勢力,對大明皇帝的忠心也沒那麼高。
這也正常,往往離皇權越近,對皇權的敬畏心就越淡。
雖說伴君如伴虎,但伴的越近,對虎的神秘感就會越少。
所以,曆史上每每改朝換代時,殉節的頂層勳貴和文官重臣很少,但中下層官將,無論文武,殉節的倒是不少。
不過,楊廷和這種裁汰冗員的改革是以犧牲國家基本盤,減弱國家軍事實力的方式來改善財政困境的一種改革。
這種改革的最大犧牲者就是對大明最忠心最皇帝最忠心最崇敬的一批中間階層。
或許在楊廷和看來,越是愛大明就越應該為大明多犧牲一些。
畢竟對大明而言,最沒有統戰價值的就是這些人,讓這些人承擔改革的代價,短期內的危害最小,也最容易成功。
事實也的確如此。
不排除在被裁汰的普通官校中,極端者可能行極端之事,比如要暗殺楊廷和什麼的。
但在上層,沒有人因此違拗楊廷和,從司禮監大太監到錦衣衛堂官,再到掌京城各營的勳貴與兵部堂官,皆很配合楊廷和將名單交了上來。
他們也樂得把這些人裁汰出去,多安插幾個自己的親友,多賣幾個官位。
甚至,他們已經開始打著配合裁汰的名義索賄收錢,借此準備大發一筆財。
意誌不堅定的官校自然交了錢,行了賄,乃至把自己女兒老婆獻出去,滿足這些人的欲望。
品性端正、意誌堅定的官校自然不但不交錢,還會心灰意冷,主動請辭,而對朝廷的失望程度加深一層,建功立業的心也淡化一層。
當然。
司禮監大太監和錦衣衛堂官以及京城勳貴還有兵部堂官等,也都知道,他們如果配合楊廷和這麼做,是在損壞國家元氣,也是在損傷皇權的根基,畢竟這些人是皇帝親軍中真正乾活拚命的骨乾,要是裁汰了,就等於讓皇帝這頭巨龍沒了爪牙。
但他們不怕新天子報複,因為他們會推說他們都是在按楊廷和的意思辦,而他們自己昏聵平庸的很,沒有什麼主見,所以就被楊廷和給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