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縣令升遷後,忠柱縣新來的縣令叫做管紹寧,字幼承,一字謐如,號誠齋。江蘇武進人。
管紹寧乃是崇禎元年的同進士年出身,原本像他這樣的江浙一帶的進士,都會有一個比較順利的仕途。
大多數都是留在京師,先進入翰林院熬資曆。
同時因為翰林院的官員(俗稱“翰林”),這是古代中國官場頗為清貴的職官。
因為親近帝王,有大把機會給帝王講課,做文學侍從和接受特殊任務。
因此翰林們不僅能在皇帝麵前展示自己,還能開闊眼界、鍛煉能力。
帝王對翰林也很很優待,入宮辦事的翰林參加宮宴,往往和一品高官同坐。
明朝更是在人事製度上規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
南北禮部尚書、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明朝內閣大臣,90%以上都是出身翰林的進士。
因此,新科進士能進入翰林院,才稱得上是“正途中的正途”。
此外就是,沒能進入翰林的進士,要分到中央各部和地方州縣。
這些人一般都很想留在京城,被分配到中央六部、府、院、監台等處當京官。
明朝時期有句官場話“人中進士,上者期翰林,次期給事,次期禦史,又次期主事。”可見翰林是最佳選擇,實在不行也要擠入中央各部。
如果去地方當一任知縣、縣丞之類的,就是下下之選了。
管紹寧就是由於與東林黨人意見不合,因此不但沒能入翰林院,甚至連京官也沒能繼續當成,被外放到了渝州府,這麼偏遠的一個地方當知縣。
要知道進士即便是出任知縣,也大多是地處要衝、市井繁榮的大縣。
舉人知縣或者是其餘的雜途知縣,才會被派遣到一些偏遠的地方。
管紹寧一個進士,居然被外放到此地擔任知縣,由此可見他一定是被人刻意的打壓了。
趙安通過這段時間與管縣令的接觸,得知管紹寧生來就患有疾病,加之長相也醜,家境不能說貧窮吧,但是也算不上富裕人家,勉強算得上是耕讀傳家吧。
因此他能考上進士,可謂是一個十足的勵誌故事。
關於管紹寧考中功名的經曆,據他所說,多虧了一個道士的相助。
原來是,管紹寧在京師備考前,經常自覺自己考不上,時常流露出悲觀的行為,為了省錢,他還租住於京師一個偏遠的地方。
在他所租住的地方,有一個老的城隍廟。
他因此經常到城隍祠倚柱歎息。城隍祠中有一個老道士,有一天見到管紹寧後十分稀奇,立馬引入祠中拜為上座。
管紹寧受寵若驚,連忙詢問緣由。道士也連忙向他解釋,稱昨晚有神人托夢,讓其對之施以援手。管紹寧一聽,覺得這是大吉之兆,此後就在城隍祠中住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