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稱帝後沒過多久,崇德皇帝皇太極派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等統八旗兵十萬攻明。
崇禎九年(1636年)6月,阿濟格兵分三路入喜峰口(今河北遷西縣境內)、獨石口(今河北赤城縣北)。
明巡關禦史王肇坤拒戰,兵敗而死,明軍退保昌平(今北京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
大同總兵王樸馳援,擊斬一千一百零四人,俘獲一百四十三人。
清兵入京畿,攻陷昌平後,又相繼攻下良鄉(今北京房山)、圍攻順義。
明順義知縣上官藎與遊擊治國器,都指揮蘇時雨等拒城守。
城陷後,知縣上官藎選擇自殺殉國、時雨等皆死之。
清軍乘勢,又攻下寶坻(今屬天津)、定興、安肅(今河北徐水)、大城、雄縣、安州丙子胡亂等京畿附近的州縣。
一時間,京師上下都人心惶惶,好在勤王的兵馬很快前來,清軍怕陷入重圍,才劫掠一番後離去 。
十二月,皇太極親自統帥十萬大軍親征朝鮮。清軍渡江後,揚野戰之長,舍堅城而不攻,長驅而南,僅僅十二天便抵達王京城下。
拿下朝鮮後,皇太極的勢力又擴大了許多, 最重要的是,朝鮮被漢化的程度遠比女真建奴要高。
皇太極既可以利用朝鮮的官員,又可以借平定朝鮮的勝利,增強他自己在建奴中的地位。
此時的皇太極,已經擁有了,自身占據東北,加上平定察哈爾部,統一的漠南蒙古,以及征服朝鮮,這三者的巨大地盤。
皇太極治下的建奴,從實力上來說,與努爾哈赤時期相比,可謂是有了質的飛躍。
崇禎十年(1637年)三月,張獻忠率軍自潛山出,連破太湖、蘄州(今蘄春南)、黃州(今黃岡)等地。
張獻忠率軍與明軍大戰於太湖之鄷家店。獻忠以數萬兵圍明軍數重。又遣將統軍阻擊史可法等援軍。
時天雨,農民軍從四麵進攻,短兵相接,斬明將潘可大等四十餘人。明軍大敗,損兵六千餘。獻忠率軍乘勝東取和州、含山、六合等地。
這也是自農民軍起義以來,與作戰官軍的第一次大勝,不過農民起義軍畢竟是一幫烏合之眾。
在這次大勝後沒多久,)四月,明朝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楊嗣昌針對農民起義軍,策劃了“四正”、“六隅”、“十麵張網”的圍剿戰略。
李自成在陝西遭到幾次失敗,劉國能等也在河南歸順朝廷,北方諸省的農民起義軍暫時遭受了重大失敗。
加大了湖光一帶的張獻忠部農民起義軍的壓力,給張獻忠的隊伍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此後張獻忠在進襲南陽的戰鬥中被左良玉軍擊敗,本人也受了傷,幸被部下孫可望力救脫險,遂帶部隊退居穀城(今屬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