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曆史上,有這樣一位君主,常與成湯綁定,被後世人拿來舉例,他就是——我們的周武王。
周武王,姬姓,名發,周文王姬昌之次子,周王朝的開創者。想必大家,尤其是周時各位君主,都對他無比熟悉吧?】
先秦諸君王條件反射地點頭。
【其實在後世,大家也對武王姬發更為熟悉。不隻是因為這個人在曆史書的前幾頁,各種演義,以及動畫,當中都不乏周武王的身影。動畫是後世孩子所喜愛的,簡而言之,就是會動的圖畫。】
聽到這裡,姬發心裡“咯噔”一聲。他抓住姬旦的袖子:“寡人怎麼覺得涼颼颼的?”姬旦拍拍他的手背:“因為殿門沒關。”
姬發:“……哦。”
姬旦令左右侍從將門帶上。
【不管是還是動畫,姬發都常常以少年英傑的形象出現在眾人的視野裡。】
嬴棠說著,按動一旁的儀器,播放了少兒動畫的經典畫麵。
童稚可愛又不失精致的畫風頓時引起了所有孩子的歡喜。
“我從沒有看過這個,畫本子也沒有這個好看!”
“好好玩!”
“啊,我們這裡怎麼沒有這樣的畫?”
為了節省時間,嬴棠很快將畫麵跳過,聽著一堆小孩不舍的呼喊,他立即道:“這次直播結束我會把這個動畫放到光屏裡,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然後調出《封神演義》中的經典段落:
武王滾鞍下馬,為“舊主”殷郊求情。
許仲琳正喝著水,看到這段直接被嗆得劇烈咳嗽起來:“不是,這段……”他寫是一回事,但被武王本人看見又是另一回事啊!
希望秦始皇他孫子彆爆出他的名字。
【這段摘自明代《封神演義》,作者許仲琳。】
許仲琳:“……”我可真是謝謝你了。
“當中的殷郊,即為紂王之子。這段是薑子牙等人要殺殷郊,而姬發不忍觀舊主遇害,也不願背上弑君的罪名,因此向眾人求情。”
商末位麵的武庚一個激靈:“我父王不是就我一個兒子嗎?!”他說罷下意識地去看子受。子受指了指光屏:“都說了是故事……姬發小兒,會如此重視這所謂的君臣之情?這麼舍不得‘舊主’,卻還是要和我大商作對。顯得你更虛偽了,姬發。”
姬發:“……”您放心,現實的我不用彆人動手,逮到這機會一定親自提刀。他本懶得和子受多講,但呂尚於他而言既是忠心耿耿的輔臣,又是值得尊重的長輩,涉及到他,姬發不免要辯駁一句:“太公當年不曾要寡人殺過子祿父。”後來為了安撫殷商遺民,他還將武庚封在了殷商故地。沒想到最後和他的好弟弟們一起來了個三監之亂。
想到這裡就心梗。
【看故事要結合背景的……您要知道這是一個明代。】
“大明怎麼了?”聽嬴棠這語氣,好像他們大明的就不行似的。
【差不多就是,一個父權、君權高度集中的時代……我單講可能沒什麼說服力,作個對比吧。宋元時期也有《武王伐紂平話》,二者所述故事差不多,但核心卻截然相反。就比如這一段。在這一時期,姬發的兄長伯邑考已經為紂王所殺害,可以說,兩家是血海深仇,但姬發依舊堅持阻止薑子牙等人殺害紂王的兒子,僅僅因為殷郊是他曾經的‘君’。我們再看姬昌,在《演義》中,麵對伯邑考的死亡,姬昌認為他是咎由自取,到死還在告誡薑子牙不可讓姬發行弑君之事。】
帝辛位麵,姬昌怒了:“何其惡毒之言!使吾兒真死於商王之手,血海深仇焉能不報!”
至於“被死亡”的伯邑考本人,則選擇了沉默。
【同樣的事件,《平話》裡的姬昌就比較符合我們大眾的邏輯了,到最後都在叮囑姬發不要忘了為伯邑考報仇。】
聽到這段不管是姬周眾人還是殷商眾人,都點了點頭。
“姬昌老兒讓姬發不可背叛大商,真像在講鬼故事,”子受慨歎,“使姬周當真連這點血性都沒有,予和大父、父王的警惕,豈不成了笑話?”
【再就是殷郊這個人。不管在《平話》還是《演義》中,殷郊都是一個被父親迫害的角色——當然了我知道您很寵您的兒子,您彆急。】
後麵那句話是對著子受說的。
子受倒是不急。
就是武庚看著比較急。
【麵對母親被紂王妲己等人殺害,自己也險些遭遇毒手。《演義》中的殷郊,在短暫的憤怒之後,選擇了原諒,並重新回到紂王身邊,幫他攻打姬周。】
“喔?”子受看向武庚,調侃道,“吾兒,當真對父王如此大度?”
武庚露出一言難儘的神色:“……您想聽實話嗎?”
子受仰麵大笑:“那也不是予的孩兒了!”
“不報弑母之仇,難道就孝順了嗎?”劉邦不可思議,“母親就沒有生養之恩嗎?父害死了母又要殺他本人,他竟還要原諒?”
【結合時代。】
嬴棠又一次敲重點。
蕭何提醒道:“父權。”
劉邦了然,拍了拍自己的額頭:“行,繼續繼續。”
【而《平話》裡的殷郊,不管是武王,還是殷郊,都對伐紂一事特彆積極。殷郊後來更是主動請命要親手斬了紂王報母仇。】
嗯……
積極弑父。
這段也很難評。
“徹,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劉啟見少年劉徹看得還挺認真的,便拿這問題逗他。
“您不要說這話,您怎麼會是那種人!”劉徹說這話的時候一絲停頓都沒有,那叫一個斬釘截鐵。
劉啟隨手丟了個竹簡過去:“你小子!”
武德九年。
李淵似笑非笑地目視李世民:“二郎,你若站在殷郊的角度,會行《平話》殷郊之事嗎?”
“父慈子孝,我李家豈有此事?”李世民亦笑道,裝作沒看見李建成冰冷的視線,亦不曾聽見李元吉的嗤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