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但武舉》全本免費閱讀
明昭知道這不靠譜的夫妻兩想歪了,實際上他是真的很正經在說這個。
他和皇孫遲宣稷在確定離京後見過一麵。
論理按照這裡的觀念,他這樣的皇孫伴讀實際上應該與皇孫形成一種君臣關係,伴讀天然被劃分為皇孫一派,所以也會代表著皇孫的力量。
但明昭躺得早啊,他和皇孫同年,打小就認識了,那時候皇孫還隻是藩王的王孫,和發小差不多,後來變成了皇孫明昭這根弦也沒長回來,又因為表現太紈絝沒人期待他為皇孫做什麼,關係就這麼持續了下去。
可世事不會一直如此,小孩都是會長大的,讀書也隻是一個階段,皇孫大婚就已經昭示了階段的變化,隻是當時的明昭沒有覺察到這種變化,其實因年紀漸長,他們理所當然的說起過將來。
明昭記得是去年,另外一位伴讀說要進科場試一試,還問他有什麼打算,科舉的環境可不算好,寒窗苦讀也未必有回報,明昭都以做二代三代為目標了,沒有什麼建功立業的想法,因此對皇孫說希望封他做個近衛。
他以為這事就這麼搪塞過去了,但離京前的見麵,皇孫十分感傷的說希望他儘快回來,免得留他一人在京城無聊,他們是打藩地培養出的感情,隻有如兄弟一般,旁人都及不上,還是希望以後能夠與他這個好兄弟互相扶持。
明昭點頭認同之後,皇孫又說自家祖父的不同意,雖然是個皇帝,但也沒有乾綱獨斷,不能明麵上對誰有偏私,實際上並沒有厭煩明家,隻是證據確鑿難以翻案,為了公正必須處置,但他私心覺得昌州地遠,明家在南邊沒有根基,長久待下去會有不長眼的人生出覬覦之心。
當時明昭是將信將疑的,懷疑隻是好兄弟想激一下,但一路走下來他已經老十,完全相信了兄弟所言,要不怎麼說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呢,就算是皇帝,也不可能讓事情都按自己的意誌發展,官員、藩王、當地大族都為了自己的利益努力,沒有背景或者能力吃虧非常正常。
而很不幸,當官是需要腦子的,他爹的一個吃祖蔭的二代,智慧並沒有到達這個程度,所以短時間還行,長時間待下去露了餡肯定會再出事,在京城他能被挑出來作為背鍋的軟柿子,在地方難道就不能了?
這次還能貶到地方做個官,要是還有下次,那是很容易死全家的!
明昭對生命還是很熱愛的,不準備再次早逝,他想擁有完整的一生啊!
因而此地不宜久留!
但武官這一途,上麵調動容易,底下想要活動難,不說昌州中原腹地難有大功,就算是有功勞能立,這事憑什麼落到他爹頭上呢?
所以明昭在踏出魯王府之後,就隱約領悟了回京還得靠自己,隻是想到躺了這麼多年得爬起來,有些不願意承認,在又被晾了一通之後,他腦子裡的水蒸發了,開始正常思考問題。
既然要努力回京,他總得有個努力的方向,好在皇孫不愧是好兄弟,當時就說出了很有可行性的提議——
“你既然想走武的路子,不如嘗試武舉?祖父有意把武舉也定下常例來,明年便會有一場。”
當時他是不以為意的,但現在急著回去就覺得再好不過,武舉的確很快,短短一年而已,讀書科舉一路考上去都沒這麼快,畢竟明昭連個童生都不是,想要趕上明年春闈根本不可能。
再者,他不喜歡君君臣臣那一套,條條框框的,要說點什麼建議還得在框架內扯上聖人言,好像聖人沒說過的就不是道理,做伴讀是他文章就一直寫不好,可見他要科舉的話前路崎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