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三十年前BOSS,三十年後崽崽》全本免費閱讀
對愛爾蘭隊比賽前夕,主教練科曼照例主持賽前戰術布置會議。
約翰也去參加,坐在會議室最後一排一個不起眼的位置上,嘴裡叼著一枝鉛筆。他時不時咬著筆杆,眼前筆記本上卻空空如也,一字未記。
這次會議很程式化但也很細節,從陣型安排到進攻戰術、防守戰術、攻防轉換等策略和注意事項都一一在列。
約翰遠遠看著科曼手裡的戰術板,見上麵赫然是4-3-3陣型,頓時鬆了一口氣。
他自己教出來的弟子,如果執掌荷蘭國家隊時反而推出了英德等國的慣用陣型4-4-2,估計他真得當場吐血。
羅納德·科曼也已不是當年那個巴薩的後防中堅,他那一頭金色短發已略有些發灰,閱讀平板電腦上的資料時也已需要戴上眼鏡。但他依舊是個態度相當嚴謹的主教練,冷靜、沉穩,一開口便滔滔不絕,花了很多時間給在場球員講解陣型的種種變化。
約翰坐在這間會議室裡,恍惚間,他似乎回到了六十年代的阿賈克斯,人群前麵站著的是他自己的恩師裡努斯·米歇爾斯——
米歇爾斯的聲音洪亮,手勢有力,正站在煙霧繚繞的會議室正中,向所有人講解專屬阿賈克斯的“全攻全守”戰術。
“全攻全守”並不是荷蘭人的發明。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英國人傑克·雷諾茲率先將這種戰術帶到了阿賈克斯,最終由雷諾茲的弟子米歇爾斯隨之將這種戰術發揚光大。
在全攻全守的體係內,場上十一人除守門員之外,全部進可攻退可守。這十人在場上的位置從頭到尾都是流動的。前鋒可以去踢後衛,後衛也可能會去打前鋒的位置——同時會有隊友快速遞補,頂上換位球員原先的職責。
隨著場上情況的變化,場上球員表現得就像是一湧活躍的活水,不斷流淌,不斷變化,不斷創造空間,哪裡有機會就流動到哪裡去……
約翰微閉著雙眼聽著。或許在旁人看來,這個少年似乎是被這些枯燥的內容給“催眠”了。
但他雙眼一睜,目光銳利,突然看向站在會議室最前頭的科曼。
就他意識到科曼布置的陣型與戰術應用和“全攻全守”相去甚遠,每個人活動的區域相對固定,因此陣型更加規整與實用。
但這和約翰心中對荷蘭國家隊的預期實在是相去甚遠。
科曼也不知怎麼了,突然打了一個冷戰,連說話的聲音也頓了頓,似乎感受到了一股不知名的壓力。
但約翰隨即將視線收回。
一定程度上他能夠理解科曼的選擇——
“全攻全守”是一種無限趨近完美、追求極致的戰術。因此它也極度需要所有球員都擁有極其全麵的技術,並能夠勝任多個位置。
換句話說,“全攻全守”需要一群足球天才來實現。而這個世上,天才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這大概也解釋了為什麼1974年荷蘭能夠強勢殺入世界杯的決賽,最終卻還是1比2,敗在了德國足球皇帝貝肯鮑爾所率領的西德隊手中。
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件艱難而冒險的事。保守與實用主義無可厚非。
這時科曼也終於緩過來了,望著會議室中的每個人認真開口:“各位,我想提醒你們,這次比賽我們的目標是全取三分。
“首先要贏得比賽,其次才是提出賞心悅目的足球!”
這裡科曼強調了“取勝”的重要性。
約翰卻突然向前一靠,湊近了坐在他前麵一排的範戴克耳邊:“為什麼羅納德說是全取‘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