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預謀占地費(1 / 2)

大集,大集怎麼了?

北方的農村地區,按照當地的不同習俗,有逢五、逢七、逢十的集貿市場。

以多數的逢七來說,農曆初一、初八、十五等日子裡,在某個村子的主要大街中,自發地聚集起交易農副產品的老百姓。

附近村裡的人們,拿著各家的農副產品,比如公雞、母雞、鴨子、大鵝等家禽,以及雞蛋、鴨蛋、鵝蛋等;

鋤頭、鐵鍁、鐵鎬、樓草的耙子等農具;大小鐵鍋、炒勺、鍋鏟等廚房用品;大掃把、笤帚、炊帚等工具;蓋簾、笸籮、柳條筐等用具;

鞋帽(此時的服裝銷售很少:價格貴農民買不起,再有就是這時候,多被“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傳統節儉觀念所限);

瓜果梨桃、五香花生、炒瓜子、大棗、核桃、栗子等乾鮮果品等。

不一而足。

大集,對於買賣雙方,都是帶著喜慶味道的一個小節日。

總之,大集很熱鬨:賣東西的人熱情洋溢,滿懷為家裡賺得一些花用的希望;趕大集的購物、閒逛的老百姓,在眼花繚亂的農副產品中走來看去,也很開心。

老四趙德此時帶著神秘及得意的神情,說出趕大集的話,並不是他要去趕大集。他還要去上學,肯定不能趕大集;他也不是要家人為他代買什麼,因為家裡一直是羅鍋上山——前(錢)緊,是不可能輕易花錢的。

他的意思很明顯:要早早地起來,去到主街上用繩子、磚頭,圈出一塊地方來。

這樣,等前來賣東西的商戶來了,孩子們依據這塊地方,在村裡規劃中是賣什麼物品的。比如賣農副產品的收得少些,賣鞋帽的多要一兩毛錢。

約定成俗。就這樣,商戶分門彆類地多少給點錢,把這塊地方“買”下來,再利用這塊地方做生意。

花多少錢呢?

早幾年,隻有一毛、兩毛,現在的“行情”,已經漲到了三毛、五毛。有的孩子圈地大點,偶爾也能要出一塊錢這樣的“巨資”。

做這個事的,基本都是半大孩子,為了得到一些零花錢,早早地去占地方。

這點錢也是錢,商戶就不能來早點,省下這個“占地費”嗎?

當然可以。

可商戶畢竟是外村來的,無論如何也比不得住在本村的人起得早。

找到規律後,猜知商戶們早上七點來,孩子們六點就占好了地方;商戶們六點來,孩子們就五點占了地方;商戶們五點來,孩子們早早地公雞打了第一遍啼聲——大約四點鐘,就畫好了各自的位置。

既然鬥不過孩子們,商戶們也就帶著無奈和好笑的心情,給占了某塊地方的孩子幾毛錢。

孩子們拿了錢,也會說句“恭喜發財”的吉利話。因此,彼此都是開心就得了。

趙德提起此事,老大趙剛、老二趙強並不感興趣。因為他們早上就要開始為家人的美好前景大戰了——去沙場進行早期的基礎建設,設立圍欄、圍繩。

老三趙義立刻開心地說:“老四,明兒個一大早,咱哥倆去!”

趙玥往常起不來,但是今天卻興奮異常地說著,也要跟著兩位哥哥去,起碼去看個熱鬨。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