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的春節即將來臨,趙永水拿著一封電報,對家人說:“趙霞跟羅大剛,從京城出發了!”
家人坐在一起,為路上的親人計算著:臘月二十六,他們下了火車;然後就趕著坐上開往山裡的長途客車。
路上大約需要兩天半,這樣算來……
“臘月二十八號下午,大姐和大姐夫就能到達目的地了!”趙玥搶先說。
“就是就是。”方淑芬掰著手指算完後,再繼續說,“這樣,他們還能休息一天,再忙著過節的事。”
說著,她就對家人說:“我聽趙霞說過,說羅大剛老家那裡,都是把一大塊豬肉,掛在灶火上熏烤。短的需要幾個星期幾個月,長的有一兩年的呢。”
這是南方標準的臘肉製作方法,對於北方人來說,肯定是難以想象得出來的。
於是,大家腦補著,說著那樣的臘肉的情形。
老三趙義恍惚著說:“那樣長期熏著,不是熏得黑乎乎的嗎?”
趙玥對那樣的臘肉製作方法,也並不熟悉。但她有空間在手,可以去空間裡查啊。
裝作打個瞌睡,她閉著眼睛靠在椅背上。然後就調動意念,她進入到空間裡。
坐在電腦前,她找到南方山區製作臘肉的影像資料。從開始看得驚奇,到後來看得驚讚,再到最後垂涎,她對此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
“玥玥,睏了就去床上好好睡,彆著涼。”母親方淑芬輕聲提示著說。
打個哈欠,趙玥坐正身子。臉上現出笑意,她恢複了常態。
“你們說到哪裡了?”她問著三哥趙義。
“就說那種臘肉,不知道是怎麼做的,也不知道怎麼食用。”趙義老實地回答。
“哈哈,怎麼吃還不會嗎?”老四趙德大笑著說,“上次大姐夫來,咱們不也是吃了那種臘肉嘛,叫,哦對了,叫作‘蘿卜乾炒臘肉’!”
“嗯嗯。”老三趙義也想了起來,但還是較真地說,“我是說,那樣的臘肉,是怎麼從普通豬肉製作成那樣的。”
這樣的問話,在座的趙家人肯定是難以回答的。
“報告!”趙玥舉起手臂,認真地看著大家說。
看著她頑皮的樣子,老四趙德索性順水推舟地說:“請說。”
大家被這二人的對話都逗笑了,也就開心地聽趙玥說了下去。
臘肉,有個說法是在臘月期間製作的豬肉,而得來了這個名字。
這應該是比較寬泛的稱呼,實際上的製作周期,大多長於這個時間段。
暫不管製作的時間,先來說說製作的步驟。
買來最棒的帶皮五花肉,南方有的地區,戲稱這種肉為“三層樓”,的確也很形象。
把肉塊放入大盆中,倒入白酒搓洗。把食鹽和花椒大料等佐料一起翻炒後,塗抹在肉上。
接下來的步驟,就很簡單了。
用麻繩把肉塊拴起來,掛在灶火上方。灶火或者就是家常做飯時使用的柴草,講究一點的,要用鬆枝。
無論是普通柴草還是鬆枝,都不能是明火,而是要用煙氣,來熏烤掛在上方的肉塊。
為了突出香氣,還要經常在炭火中投入橘子皮——南方的柑橘很多,取用很方便。
經過一段時間的熏烤後,肉塊的水分逐漸消失,多餘的油脂也消耗一些。
臘肉就這樣製作好了。
這樣方法製作出來的臘肉,除了外形收縮之外,肉塊的原本的顏色,也轉為烏黑——這是因為表皮被煙火長期熏烤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