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最年輕的船王(2 / 2)

東方日報的第一天發售,就是需要一些震撼的標題,才能一炮而紅啊。”

楊文東想了想,問:“第一天這樣做的確有效果,那後麵怎麼辦?你不可能天天都能這樣吧?”

秦誌業點頭說道:“是不能,但楊生不要忘了,我們的價位很便宜,其他內容質量也不差,缺的就是一個讓大量市民購買的機會;

隻要他們購買了,覺得內容可以,加上價格很便宜,我想他們中肯定有不少人會繼續購買的。”

“嗯。”楊文東同意這個觀點,好的產品一旦曝光之後,總會留住一波消費者的,這是商業鐵律。

這時,鄭玉華問道:“秦生,這東方日報的價格,多少?”

“3毛錢。”秦誌業回答說道。

“3毛?這基本上也是市麵上最便宜的價格了吧?”鄭玉華好奇問道:“這樣能賺錢嗎?”

楊文東搖搖頭說道:“保持微利還是可以的,我也不打算指望這個報紙能賺多少錢。”

香港最賺錢的報社,一年的利潤,都比不過長興地產開發的一個小區。

他要的,是足夠的銷量,加上遍布全港的記者團隊,這樣一來,在需要的時候,他可以隨時知道香港社會上的動靜,以及將自己需要讓社會知道的信息傳遞到社會上去。

特彆是63年的旱災,這些事情,自己掌握了喉舌,那就可以儘量避免整個社會的很多損失。

秦誌業也說道:“對,要不是考慮到不好惡性競爭來得罪其他同行,我們還能賣的更便宜。”

“對,那些報社也都是有著自己的關係的,沒必要平白樹敵。”楊文東點點頭說道:“不過如果我們采用正常手段來獲取市場,那誰也無話可說。

還有,雖然我們的價位是最廉價的報紙定位,但內容還是要做好,特彆是香港社會的日常百態,要儘量寫的很真實,讓顧客看到後覺得能夠代入進去。”

“明白,如楊生所說的,走高性價比路線。”秦誌業笑說道。

“對,高性價比。”楊文東點點頭。

這個詞也是他不小心說出來的,長興集團內部很多人都知道了,其實這個時代也有這種思想,隻不過非常少。

秦誌業又說道:“那我這邊準備在後天推出第一款報紙,內容明天我會送到您那邊。”

“行。”楊文東又問:“市場營銷這一塊怎麼做的?”

秦誌業回答說道:“我與張輝商量好了,他的電台會推廣一些,港華日報與明報也會一樣,但是這個效果不會有多強,因為沒辦法讓消費者立刻消費。

所以我還是打算采用當初推動港華日報的方法,直接給終端的報亭老板一定的提成,每一份2分錢。”

“東方日報本身就利潤很低了,再給2分錢,能行嗎?”楊文東笑問道。

總共才3毛錢的終端價格,需要分渠道,2分錢必然占了利潤很高的百分比了,就如同礦泉水,成本非常低,但中間過程成本很高。

秦誌業答道:“我準備短期這樣補貼,差不多半個月到一個月,後麵根據銷量,來慢慢的調整。”

“行,那就這麼做吧。”楊文東同意說道。

雖然俗套了點,但給經銷商返點,是一種任何時代,都最有效的推廣方法。

“好的。”秦誌業又對著鄭玉華說道:“鄭姐,我這邊也會同時給你們的海事學院打廣告,聽說你們那趙生數量不太夠?”

“哈哈,多謝了,其實我也準備打廣告了。”鄭玉華笑說道。

“內部配合一下也好。”楊文東點點頭說道。

葵湧那邊的船塢建起來自然很慢,可旁邊的海事學院就簡單多了,長興地產早就買好了一片麵積10萬尺(1萬平米)的地皮,然後在上麵蓋起了學校、宿舍、圖書館、籃球場、足球場等等。

總之,都是兩三層樓高的,也算最大程度利用這麼大麵積了。

到了去年年底,也全部竣工了,於是便開始招生,而第一批員工反而是公司內部的人員可以優先替家屬報名,隻是前往的人也不多。

可能是因為太遠了、或者學費也是需要一些錢的原因,沒有達到預期的250人數量。

秦誌業道:“明白,如果東方日報能夠日銷兩三萬,那對我們所有的兄弟公司,幫助都算很大了。”

“好,不過目標更高一點。”楊文東笑了笑:“香港的經濟越來越強,必然會有更多的人會開始買報紙的,甚至還有人會買多份。”

“那就5萬份目標.”秦誌業笑說道。

1月9日,香港所有的報亭內,東方日報正式推出。

……

PS:求月票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