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自己的努力被吳斌肯定,顧帆也露出了高興的笑容,畢竟之前隻有他自己才知道在這個短暫無比的寒假中,他有多刻苦。
“受啥刺激了?”吳斌問。
“怎麼就受刺激了,我上學期難道不夠努力嗎?”顧帆表示不服。
作為一直輔導他的人,吳斌當然知道這兩種努力有多大的不同,這些卷子上的難題如果換成上半學期時的顧帆,那他一定是看完題目就放到一旁,接著要麼問吳斌這題怎麼做,要麼聽老師講解,絕不會自己主動思考去怎麼解開這題。
而這恰恰就是成績好的學生和成績一般的學生間最大的差距。
用吳斌自己的話來說,現在的顧帆,已經具備了強烈的自我意識!
所謂的強烈自我意識,需要具備以下三點條件。
1明確的知道自己現在在做什麼。
2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目的。
3明確的知道自己的狀態。
這聽起來好像很容易,但其實要隨時保持這個狀態非常難。
就比如為什麼同樣聽一個老師的課,基礎相同的學生會出現有些人聽完就直接融會貫通,有些人卻要通過大量的課後練習才能達到同樣的水平呢?
那就是因為大多數人在學習自己不會的知識時,會無意識的進入一種混沌狀態。
試想一下,你的老師在上麵給你講新知識,你在下麵認真地做筆記,並想要把筆記寫得工整漂亮。
那麼這種情況下,你的一部分心思已經放到了筆記的書寫上,另一部分心思則放在了聽清楚老師在說什麼,講到了哪個知識點上麵。
至於老師說的有沒有道理,這道題的內在邏輯,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在哪裡,你很有可能根本沒有這個意識要去搞清楚。
因為下意識的你就認為你剛學,不可能一下就弄懂。
這種時候的你,會有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
那就是老師對你說幾個知識點,你就下意識的“嗯”“哦”,寫一點,跟著老師的思路走。
這其實根本不是你自己在學習的感覺,你隻是在單純的接收和輸出信息而已,仿佛一台電腦。
但人與機器,其它低等生物最大的區彆是,人會對接受到的信息做內在的處理,歸納,總結,理解,而得出自己的想法和判斷,並對這個接受的過程有一個把握和監控,這也就是自我意識的體現。
而現在的顧帆,最起碼在做題這一塊上,已經開始有了要自己去思考這種很好的開頭,剩下的,就看他能保持多久這種狀態了。
發現顧帆現在似乎不想回答自己的問題,吳斌就也沒多問,將所有卷子都還給他說“午休的時候我再幫你講你做錯的題。”
“嗯,謝謝。”
然而事與願違,午休剛開始,陳芳就過來把吳斌叫了出去,說是校長找他。
來到校長室門口敲敲門,和之前一樣,校長親自過來開門將吳斌迎了進去。
“坐吧,吳斌同學。”走到沙發旁校長先坐下後對吳斌說。
“謝謝校長。”吳斌點點頭坐了下來,然後問“您找我有什麼事嗎?”
“上次采訪你的樣刊已經出來了,正好趕上開學,你看看吧。”笑著說著將茶幾上的一份滬海市的教育報推到了吳斌麵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