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變化,回憶(1 / 2)

而由吳磊主持的電子研究所,現在也開始正秘密進行著大型計算機小型化,也就是電腦的雛形。

可以說國內之所以一下子科技開始爆發,與研究院也是密不可分的,八九個領域的同時發力,再加上周天給他們開的掛,就算是科技想不爆發都難。

雖然因為時間短,國內的變化還不太大,可是隻要繼續沉澱一段時間,他相信以現在國內的發展速度絲毫不下於前世的八九十年代。

現在整個研究院就好像是一個單純的研究單位,隨著無數科技的散發出去,國內的各種產品已經有了百花齊放的趨勢。

就連賺取外彙現在也已經不再是研究院一家獨有,就如黑河製糖廠,出口糖漿的主要對象就是老大哥,還有滬市的北冰洋飲料廠,在五六年的時候,國家就開始了擴建,加上國內隨著幾大製糖廠因為生物製糖法的普及,糖果在國內早已不再是奢侈品。

大量的白砂糖、紅糖也進入了供銷社,成為了百姓的日常用品,飲料也在研究院所給的配方下,這幾年的發展早已將北冰洋飲料廠的可樂飲料,賣遍了了社會主義陣營國家。

為國家賺取了巨額的外彙,還有各種科技與狠活的吃食,也在沿海一帶和遼東一帶,成為了出口的緊俏產品。

可以說,光是這兩年國內賺取外彙的速度,就是前幾年的十倍還多,這使得國家也開始調整了二五計劃,開始在全國各地組織人手進行基建修路。

帶動了無數的農民參與其中,大量的水利工程、道路建設這兩年都是在快速的修建著,全國都進入了熱火朝天的勞動之中。

漸漸地無數百姓發現,前往縣城的道路都已經從土路變成了水泥路,省道之間更是變成了瀝青路,不僅僅路途變的好走不少,供銷社的東西也變得越來越多。

縣城的變化也是一天一個樣,樓變得越來越高,也越來越繁華。

就連農村也開始從一個個小集體向著大集體轉變,耕地再也不需要人力,不少拖拉機分布在了各個生產大隊,收割機,播種機,打穀機、灌溉機各種農機的出現,讓農民的體力勞動變得越來越少。

隨著國家推廣的各種高產糧種的出現,大家好像發現,吃飽好像已經不知不覺實現了,甚至還可以吃好。

而有了錢的大隊也開始在大隊裡開始蓋起了磚瓦房,每個人都覺得生活是越好越好。

而變化最大的則是昌平郊區,本身昌平郊區就是最先蓋高樓的地方,隨著研究院各個分廠的發展越來越好,不少與研究院分廠有聯係的廠子也開始逐步的進入昌平郊區建起了分廠,伴著越來越多分廠的聚集,可以說昌平郊區早就成了一個繁華之地。

再加上這些分廠本就依靠研究院的分廠賺錢,也不缺錢,大量的高樓越蓋越多,城市規劃在周天的刻意插手下,也是越來越好。

若是不看年代的話,光是看這裡都不敢相信這是華國,甚至可以說是整個華國最發達的區域也不為過。

甚至就連上麵都幾次前來這裡考察,並且親自定下了城市的名字“中源”。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