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朝,大昌皇帝精神不錯。
與昨天在禦花園暖棚裡的暴怒來比,這神態讓大臣們放鬆多了。
隻有挨過抽的永泰,心神不寧地站在一旁,又像是在盤算著什麼?
待文武百官行過禮後,大昌皇帝望著堂下眾臣,然後把目光,停在戶部尚書張庸臉上,“眼下南河,西山二省災民安置,進行如何?”
麵對大昌皇帝的一問,張庸麵上一緊,走出文臣班列急道:“啟稟聖上,錢,糧,都按部署分批劃撥下去了。”
“嗯!”
大昌皇帝視線,從張庸臉上,又轉移到工部左侍郎喬致賢臉上,道:“災區家園重建進展如何?”
“回聖上話,各河道清理基本完畢,被淹田陌也在恢複中,就是房屋重建較為緩慢,眼下還個矛盾頗為棘手!”
喬致賢毫不遲疑,直接將存在的問題也提及到了。
“棘手?”
大昌皇帝微微頷首,又道:“不怕有問題,就怕遮掩問題,就是有問題也屬正常,想辦法解決就是!”
喬致賢聽皇上如此一說,便打消了顧慮,道:“被淹田畝,修造後又出現複墾矛盾,百姓原畝數和修造後的不符,好多地方又得重新規劃,如此一來,宅基地,原有田畝,道路,都有改變,但百姓又拿不出差額,怨聲也就不斷,各種問題集中起來,地方衙門為此頭疼不已!”
“哦!”
大昌皇帝略一思忖,緩緩說道:“天災不可避免,但人禍不能複加,百姓苦,朝廷也難啊!”
“聖上,依微臣見,兩省人口過於集中,導致土地如此緊張,如果能分散安置,可緩解此等壓力!”
喬致賢一語成讖,直接指出這千百年來都無法解決的難題。
這不正是九皇子永康提出的移民策略嗎?
大昌皇帝把目光,又從文武百官麵上掃視了一圈,最後停在夏士誠臉上,道:“夏閣老,依你之見?”
“聖上!”
夏士誠橫出文臣班列一步,拱手道:“均田畝,亦是不可能的,終歸有一部分百姓無田可耕,也有百姓失去房屋無法重建,挖溝渠,拓道路,這難免就要占掉部分百姓原有的農田和宅基,而地方衙門又無新墾地皮置換補償,如此一來,無地可種,無家可歸者大有人在,這些群體淪為流民,又是國家安定的最大隱患……”
這些,都知道。
可如何去解決?
還真是個擺在眾臣麵前的大問題。
沒田地可耕,讓一家老小喝西北風啊?
頭無片瓦,又談何遮風擋雨?
堂上大臣們交頭接耳,紛紛嚷嚷半天,也沒拿出一個確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朝廷賑濟!
那隻能救濟,而無法養活這些無田,無房,又無其他生計的三無百姓。…。。
大昌皇帝拿起龍案上的折子,這份董慶堂替九皇子永康執筆寫下的奏折,他已經看過不下十遍。
“朕這裡有一份折子!”
大昌皇帝把手裡折子揚了揚,回頭又看了看龍案上的一摞折子,道:“這是小九從雁門關捎給朕的奏折,朕已經讓人謄抄了百餘份,你們可以先看看!”
此言一出,劉安帶著兩名太監,從龍案上抱起那些謄抄的折子,給每個大臣的手裡都發放了一份。
大臣們紛紛打開折子,仔細看了起來。
片刻後,張庸激動道:“壯哉九殿下,如此一來,可緩解朝廷對災民的安置壓力,又使我大昌邊城人口、農業、商貿等生產興旺發達起來。”
“說得是啊!”
焦仁也站了出來,道:“如此甚好,邊城興旺,我大昌帝國才稱得上是國泰民安。”
“微臣如何就沒想到此等移民辦法?”
喬致賢一臉激動,拱手道:“無田產,無居室的災民,地方衙門可登記造冊,動員他們向邊城移民,暫由朝廷賑濟過冬,天暖時再組織災民開赴邊城墾荒生產!”
“此移民提議,利國利民啊!”
董慶堂也讚道:“戍邊將士遠離家鄉,如此一來,他們可在邊城成家立業,將士們在邊城有了家,定會更加守護自己的家園不受外敵侵犯,誓死守土,不再是一句響亮的空話。”
曆來很少諫言的兵部右侍郎文進,也忍不住說道:“每年都有各軍淘汰下來的兵士進入軍墾屯田的隊伍,而新征兵丁,又要從內地補充進去。要是移民成功,邊城幅員遼闊,可大肆開墾農田,軍民魚水之下,不但可減輕朝廷負擔,甚至還會增加賦稅收入豐盈國庫……”
大臣們的不斷稱讚,對這個移民提議,莫不點頭稱道。
“好!”
大昌皇帝一臉欣慰,朗聲道:“朕準了小九所奏,南河省的大車店郡,西山省的大榆樹縣,可作為兩省的移民集散地,地方衙門必須竭儘全力,務必部署好這項移民大計。”
“父皇三思啊!”
不料!
就在大昌皇帝剛宣布完畢,永泰就跳了出來急道:“如此龐大的人口遷移行動,風險更甚於天災,說不準,這就是一場人禍,蓄意破壞我大昌秩序安定的陰謀!”
此言一出,滿堂嘩然!
白烏鴉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