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時可
以兩排玉米一排黃豆一起套種,黃豆的成熟期比玉米要早。”
“如此一來,待黃豆成熟後留下的根莖、落葉剛好可以給處於灌漿期的玉米提供肥力。”
崇禎說到這頓了頓,拿起一個番薯,繼而接著說道:“番薯相較於玉米,土豆要麻煩一些,眼下這個時節正當是育苗期,待冬麥收割完成後便可以移植栽種。”
“番薯在育苗期間需保持土壤濕潤,待其長出藤條後,割其藤條,再切成尺許長短,露出葉片臥栽於土,間隔距離一尺,深度兩至三寸即可。”
崇禎一邊說一邊用鋤頭在田地裡比比畫畫,挖挖刨刨,把土豆、玉米、番薯的種植方法儘可能地說得詳儘。
末了,崇禎轉向宋應星問道:“宋先生可看明白了,是否還有不明之處?”
“黃爺剛才說得極為詳儘,我都看明白了,我一定會把番薯、玉米、土豆的種植方法,一絲不苟的傳給百姓。”宋應星很是敬佩的拱手應道。
宋應星說得嚴肅,王狗勝卻在這時不合時宜的插了一嘴:
“黃兄弟說得細致,連咱這個大老粗的莊稼漢都記住了,誰要是連這都記不住,那不是傻嗎?”
崇禎沒在意王狗剩不合時宜的話,而是對宋應星叮囑道:“宋先生,土豆,玉米,紅薯在我大明北方還沒有種植過。”
“具體的種植情況以及產量,還要等種植以後才能知曉。”
“所以,從種植到成熟你都要時刻關注期間的長勢壯況,便於總結種植經驗,向全國推廣。”
聞言,宋應星趕忙再一拱手稱是。
這裡又要有人說,這有什麼好關注的,不就是土豆、玉米、番薯麼,後世全國各地不分南北都可以種。
人會水土不服,農作物也是一樣,後世的確是全國各地不分南北都可以種土豆,玉米,番薯,但種植的品種都是因地製宜經過改良的。
崇禎正是有此考慮,所以才會叮囑宋應星。
一番種植教學後,崇禎回到小王莊一連走訪了十幾戶佃戶,大致情況與王狗勝先前說的差不多。
至此,此行事畢。
崇禎便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