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已降,曆史變遷,便有風雲際會。合安城西北部的譙州龍陽郡,地理位置處於古華北平原腹地,曆來有“合安城北部門戶”之稱,往來商賈熙熙攘攘,舟車行人絡繹不絕,交通十分便利,繁華不曾斷絕。
近代以來,此州郡有九眼龍井噴水,附近百裡百姓甚為驚歎,傳說是道家鼻祖老子出生。由此,此州郡又被譽為“老子故裡,天下道源”。當地人蓋高堂宮殿,供其香火。
譙州龍陽郡距離古淮河以北二三十公裡,說遠不遠,說近不近。古淮河兩岸,物阜人豐,豪傑並起,黃土地,土地肥沃,物產豐饒,盛產小麥、玉米、黃豆、紅薯、高粱等農作物。自古以來,這裡的老百姓基本不會缺吃,不會少穿,不曾遠走他鄉。除非人為的特殊時代特殊原因。常言說“走千走萬,不如古淮河兩岸”,民間的說法是最真實的反映。
如此州郡,自然吸引並聚集著南來北往的商賈俠客。同時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土地環境適合作物生長,便非常養民。且民風淳樸講究,兼具彪悍刁蠻。上下曆數千年,譙州龍陽郡自古便英雄才人輩出,所謂“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者,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之多。
此郡的曆史名人、英雄豪傑,普通老百姓都能如數家珍,信手拈來,隨便就可以舉幾個曆史上威名赫赫者。曹操、華佗、老子、莊子、撚軍首領張樂行等均出生於斯,生活於斯。
據說範蠡與西施最後也是隱居此地,直至駕鶴西去。距離龍陽郡城東麵20公裡的何家庵就有範蠡與西施的墓葬。墓塚尤其巨大,逐年增長,很是神奇,一片青鬆密林。多年來,範蠡與西施一直享受附近幾十裡百姓的香火,求子、求財、保平安,逢年過節,焚香叩拜者如流如織。
此地曆史悠久,便有許多古人古董之故事舊事口口流傳。隨便問一本地白叟黃童,其均能講出幾個故事,甚至說自己就是古人某某的多少代傳人。講的有鼻子有眼,不由得你不相信。
龍陽郡的百姓們挖溝、打塘、建房挖地基等,保不準就會挖出一個舊時古董來。拿到集市上就能換取幾兩碎銀,再換買些生活必需品,高高興興地回家來。
譙州境內的古渦河是古淮河的支流,發源於南河州,流貫於譙州城區、龍陽郡和漆城縣。再流過懷元郡,於豐阜市入淮,再流入東海。古渦河是譙州龍陽郡附近百姓的母親河。
龍陽郡白膏河集位於縣城以東五公裡的地方,距離古渦河南岸約三公裡。除了古渦河外,還有兩條中等大小的河流流經白膏河集。其中一條是白膏河集鎮南麵的向陽河。另一條是白膏河,流經白膏河集鎮的西麵與北麵。
相比較向陽河,白膏河似乎曆史更久遠,汩汩的河水靜靜流淌,滿載一河的舊事。白膏河集是因白膏河而得名。
據老人們講起,向陽河是挖掘的人工河,三十來米寬,河坡較陡,二十多米的深度。
之所以挖掘向陽河,是因為自古以來,六七八月份,古淮河時常會決堤。決堤時候,便發洪水,發洪水,就發生過洪水淹沒村莊的悲慘事,災民流浪,四處逃荒。曆代府衙多少也重視這種現狀,決心要把古淮河治理好,讓兩岸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一聲號召,兩岸的百姓開始挖溝挖河,疏導古淮河水。
向陽河就是在那種情況下挖掘的。一代人接著一代人乾,終於挖掘成白膏河集鎮南麵的向陽河,造福於附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