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膏河自古有之,則是一條天然河溝,當地人稱之為河灣。
白膏河的源頭位於距離白膏河集三十公裡的雙由鎮湖堿地區。該地區地勢低窪,天然小河縱橫交錯,過去無人治理,是一片大麵積濕地,不能長莊稼,所以叫做湖堿地。
湖堿地區內的諸多小河溝彙聚成一條較大河灣,逐年漫漶開來,水往低處流,沿途一路流淌,經胡集、占集、雞公嶺、臨河、張寨等地方,逐漸擴寬了河灣麵積。“水利萬物而不爭”,流淌至白膏河集時,河灣已經有五六十米寬度,也最終得名,叫做白膏河。最後經朱家寨、楊土樓流入古渦河,最終流入古淮河,彙入東海,圓滿完成自己的夢想追尋。
幾百年上千年來,白膏河給其附近百姓提供著旱可以灌溉,澇可以蓄洪的便利,養育著沿河兩岸的人們,孜孜不倦,無聲無息。比起後來的人工河向陽河來說,白膏河給予兩岸人們的愛更為悠久,恩惠更多,態度更為至誠,真正是白膏河沿岸百姓的母親河。
白膏河集是一座古老的集鎮,白膏河流經此地多久,白膏河集鎮的存續就有多久,相依相伴,唇齒相依。
白膏河集鎮地理位置顯著,是各州郡通往南京城、合安府、豐阜城等處的必經之地,官道驛站不曾或缺,s305省道穿街而過。
遠在宋朝時期,白膏河集鎮就設有官家驛站。元朝時期,開始設有行政衙門。當年李鴻章部的淮軍追擊撚軍,從山東、淮北、宿州一帶追至雉河集,撚軍首領張樂行曾在此設伏,大敗淮軍。白膏河集東北有一處叫塘窪的荒野,人稱亂墳崗,即是當年埋葬淮軍將士與撚軍將士的萬人坑。
合安省成立後,行政機構設立了白膏河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當時,白膏河集鎮設有許多公家部門,比如白膏河糧站、白膏河供銷社、白膏河食品站、白膏河中學、白膏河小學等,儼然一座繁華的老街老巷,古色古香,特色鮮明。
再後來,根據實際需要,行政區劃再次重新設置,撤區並鄉,白膏河鄉劃歸龍陽郡鐵東鎮。
白膏河集原有一所白膏河學堂,寺廟建築模樣,有上百年曆史。這是白膏河集最早的學校。讓人最引以為豪的是,白膏河學堂曾培養出一名舉人、八名秀才和一名留美清華大學生。
後來,白膏河學堂改名叫白膏河學校。再後來,一分為二,才有了現在的白膏河中學與白膏河小學。多少年多少代以來,白膏河集沿岸百姓都是從這裡開始識文斷字的。
白膏河中學最初校址在白膏河集南麵的一塊莊稼地裡,四下不著村寨,距離白膏河集兩公裡左右,距離劉旮旯村隻有一公裡。校舍用腰子牆蓋就。
所謂腰子牆,即是房屋牆體的地基往上一米處用青磚砌成,中間一米用泥坯砌成,再往上用青磚砌成。房頂四周用兩排青瓦覆蓋,中間用麥秸覆蓋,此類型房屋就是風靡一時,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海青房。
半個多世紀以來,白膏河中學承載著白膏河集附近百姓的文化教育重任,傳承著中華傳統文化血脈,一路曲曲折折,起起落落,記錄著時代的風風雨雨,見證著時代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