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專誘惑(1 / 2)

白膏河中學 自蹊先生 5138 字 6個月前

舊時的龍陽郡,早已聞名天下。文才武功者,遍布神州。龍陽郡商人更是行通各方,各路馬幫鹹聚於此,行船走水者,販夫走卒者,行醫買藥者,各色人物川流不息。真乃臥虎藏龍之地也。

龍陽大鼓很是出名。一人一鼓,一木條,一竹板,唱者單椅落座,牛皮製成的大鼓放在一專門製作的架子上,鼓點“咚咚咚”一敲,好戲就算開始了。

唱大鼓者經常“呀喉嚨破嗓”,“哎……”腔較多,以唱為主,夾雜少許旁白,皆由他一人擔任。出名的大鼓戲有《秦瓊賣馬》、《陳元打擂》、《呂洞賓戲牡丹》等。

唱大鼓者經常青衣素麵,雖唱功出眾,卻沒有花裡胡哨的妝扮。所以聽眾都是些中年以上的人,尤以大爺大媽居多。

冬天的午後,在牛行豬行羊行等處,大爺大媽們尋一陽光燦爛處,雙手抄進袖筒裡,懶洋洋地倚牆而坐,靠樹根而蹲,美滋滋地聽上一段大鼓書,夢裡再重來一邊,足矣。

方直是中師生,初中畢業考進龍陽郡中等師範學校,讀了三年的師範,學了一身教書本領。

中師生,也就是中專生,一個特定的稱謂。這是多年前才有的存在,無需解釋,也無需信與不信。春風吹了十幾年,陽光溫暖幾十載。

多年後,可能許多人不甚理解這樣學曆。始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終於二十世紀末。近三十多年裡,這些中專生為國家的建設發展發揮了很大作用,那是毋庸置疑的。

實踐證明,長遠規劃,謀遠計劃,教育指導方針非常正確,特殊時期快速培養出來的這些中專生,實實在在地為地方建設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攻城拔寨,無往而不破。

後來多年,這些人大都成長為基層乾部隊伍和教師隊伍的骨乾力量,奉獻了青春。當這些人老去的時候,非常有成就感。他們是真正的棟梁。有沒有人覺得青春無悔?也許就無從得知。

階層,自古有之。見識,也自古有之。

城市孩子有更遠大的理想,或者說更高目標。他們是不願意或者說不屑於上中專中師的。考上中專中師的學生基本是農村出身的孩子。

迫於自身經濟實際,迫於生活現實因素,迫於早點工作掙錢,迫於早日出人頭地,等等。各種條件所迫,這些農村孩子急於跳出農門,轉變身份,吃上商品糧,換成城市戶口,考中專考中師就成為他們眼中的捷徑。

古有考秀才,考進士,狀元榜眼探花等。今有中高考。

於是,中考也如高考一般,就形成了千軍萬馬擠著過獨木橋的結果,許多農村孩子為了考取中專中師,在初三就複讀了五六年是普遍現象,複讀七八年者也不乏其人。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四季輪回,春夏秋冬。你方唱罷我登場。石磨沒有了,驢隻有賣肉的份了。

這批為地方奉獻了青春的中專生,真正能在城裡紮根生活工作者為數不多,大多數還是工作在基層,隻是有了一個公家的飯碗而已。說白了,他們還是沒有脫離農村生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後,後來的中專生,下崗者也不在少數。

中等師範學校的辦學宗旨是培養合格的農村小學教師。那個年代,相鄰的兩三個郡縣基本會設置一所中等師範學校,學製三年。專門招收當地優秀的初中畢業生,經過培養,統一分配到農村學校,充實農村教育師資力量,解決農村師資緊缺問題。

應該說,凡是能夠考進師範學校的學生,都是當年學生中的佼佼者,百裡挑一者。如果有條件讓他們讀高中考大學,估計十之八九都能金榜題名,然後洞房花燭,然後功成名就。

最美還是秋季,黃澄澄的一片、兩片、三片,到處都是果實的香味。冬天嘛,也還行,大雪覆蓋了大地,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所以,後來也有人總結說,中專時代耽誤了一批人,過於較真了。要辯證地看待問題嘛。卻似乎也有一些道理。這兩批人都是有理想有夢想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他們過早地開花結果,也過早地凋謝墜落。

這是喜劇,更像是笑不出聲音的啞劇。或許,這根本就不是喜劇。啞劇似乎更能夠讓人笑得長久。天長地久的那種。

當年真實的現狀,農村中小學老師缺口很大,尤其是如龍陽郡師範學校畢業的科班出身的老師,奇缺!有點墨水的人都是珍貴產品,到處搶人才,挖人才。

為了充實教師隊伍,農村學校就隻能聘用大量民辦老師或代課老師,以此解決師資力量短缺問題。不解決不行啊。問題就擺在那兒,不由得不解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