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專誘惑(2 / 2)

白膏河中學 自蹊先生 5138 字 6個月前

民辦老師與代課老師大多為老三屆前後的初中畢業生或高中畢業生,一邊教,一邊學,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農村小學的民辦老師與代課老師占比高達百分之七八十。農村中學稍微好點。

後來,地方府衙財政也積極加大對農村中學的投入,所以當時很多中師畢業生大都分配到了農村中學任教。

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方直龍陽郡中師畢業,沒費多大勁,就順利地分配到了白膏河中學任教。

白膏河中學的校園不大,占地麵積也就是七八畝地見方的樣子。s305省道從門前穿過。大門朝南,鋼筋焊接成的鐵大門,噴了銀色的油漆。“白膏河中學”五個字用紅漆噴在五塊圓形的鐵皮上,在焊接在大門正上方,構成了拱形門頭。大門左邊的白牆上用藍色油漆寫著“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右邊的白牆上寫著“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等標語。

走進校園,中間是稍顯坑坑窪窪的柏油路,也是校園的主乾道,兩邊是高大茂密的梧桐樹。

柏油路把校園分成東西兩邊。西邊是三排瓦房,用作教室。每排六間房,兩個教室,共計六個教室。初一初二初三每個年級兩個班,這是學校最初的布局,一直保持下來沒變。

教室最初是渾青磚瓦房,後來在常瀾庭當校長時翻蓋了一次,青磚變成紅磚,外加走廊,即成了現在的走廊房。不過質量比之前的渾青房子差了許多,頭年蓋好,第二年便開始補漏。

房子是由時任學校總務主任兼會計的吳德仁老師的嶽父承包建成。在學校教室建成補漏的同時,吳德仁自己家裡的上下八間的樓房套間也完工了,也是由其嶽父承包。

在當地農村,吳德仁可是第一家能夠蓋起如此豪華樓房的人。樓房封頂的時候,引來附近鄰村的人過來看排場,大家眼睛裡流露出羨慕無比的神色,嘖嘖聲此起彼伏。

當然,有知情人曉得吳德仁是如何蓋起高樓來的。但也隻能羨慕嫉妒,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

眼見他的樓牢牢矗了立幾十年,無恙。

每排教室的前麵有一個用碎磚頭和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雖然簡陋至極,卻是孩子們快樂的舞台。

有零花錢的同學花上一兩元錢在小賣部買一個乒乓球拍,沒有零花錢的學生,自己弄塊三合板做成一個乒乓球拍子,即使沒有膠皮,在簡陋的水泥乒乓球台上,也照樣玩得虎虎生風。每天放學後,水泥乒乓球台周圍都會響起一片“扣啊”“抽啊”天真的喊聲、喝彩聲。

東邊也是三排瓦房。後麵兩排是最初建成的渾青瓦房,用作教師的宿舍。有老師居住的房子尚可,無人居住的房子已經是千瘡百孔,有門無鎖,有窗戶沒玻璃,刮風漏風,下雨漏雨。

前麵一排是溫乾坤當校長時蓋的走廊瓦房,也是青磚變成紅磚,外加走廊,用作老師的辦公室。房子仍然是由時任學校總務主任兼會計的吳德仁老師的嶽父承包建成。

教師辦公室的房前有兩個花園,用磚頭砌成。一個花園裡活著兩棵開紅色花的普通月季花,沒修枝丫,老枝老刺地肆意生長,零散地開著花。因為無人修剪,月季花想怎麼開就怎麼開,很任性。

另一個花園裡活著一株美人蕉,美人蕉也任性地生長,猶如旱地蘆葦,已經泛濫成一大片了。每年春夏季節,美人蕉碩大的葉子肥沃成深綠色,厚厚的,伸展到花園外,莖稈最上麵頂著嬌豔殷紅的花。

花園南麵就是操場了。

幾十年了,一副老舊籃球架孤零零地立在那裡,它是校園發展變化最有權威的見證者。白膏河中學搬遷到白膏河集,從頭到尾,從春到秋,到夏,到冬,老師來了一撥又一撥,走了一撥又一撥,籃球架依然還在那裡,看得清清楚楚。

校舍已經破舊,已經很破舊。房屋多成危房,卻一直沒有修葺,沒錢哪。

在追求升學率的時代,白膏河中學是沒有發言權的。因為十幾年來的升學率幾乎為零,地方府衙財政是不可能給一個升學率為零的學校劃撥錢的。

自古以來,上學要繳費,好像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學生上繳的學雜費是學堂學校很大的一筆收入。偏偏白膏河中學教學質量差,名聲在外,自然學生數就少。學生少,收入就少。收入少,就無錢發福利。不發福利,教學質量就差。如此這般,便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樣的光景持續著,維持著。一個字,熬。甚是不容易。對於白膏河中學的老師來說,絕大多數人就是在到什麼時候為止,大家也說不清楚,“熬”到不能“熬”為止。點燈熬油。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大家都想當然地這樣認為。或許,這樣是對的。公認的就是對的嗎?或許,這樣也不完全是。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