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裁縫鋪計劃變了現代專賣店(1 / 2)

() 要按照正常的渠道來租賃,姚遠根本不符合條件,文化館都不搭理他。

可他去其他公家單位,租賃彆的店鋪,比這個更困難。彆的店鋪都有單位住著,人家更不能給你用呀。

就是這個地方,你不趕緊租下來,說不定啥時候,就又給某個公家單位要去了。

他就是空著不用,就是不給你用,你也沒辦法不是?

他隻好去找他的馬叔了。

馬叔一句話,姚遠就把這裡給弄來了,而且租期一簽就是十年,第一年還不用交租金。

房子太破了,姚遠修繕到能住人且能當店鋪,預算下來花的錢,能交兩年的房租。

於是,文化館就同意,第一年房租就不交了。第二年看情況,如果姚遠經營的不好,房租也可以不交。

有馬副縣長在,這個根本不是問題,白用都不會有人說什麼。

九十年代,姚遠分到礦機的時候,這條街道上的明清建築,早就不存在了。代之的,是一些現代化的高樓,樓下也多是經營服裝的店鋪。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好多人看到其他城市未拆除的明清建築,被裝飾的煥然一新,古色古香,成為旅遊的景點,這才忽然想起來,他們這裡,好像也有這麼一條古老街道的。

於是,就有好多人大罵敗家子,把無價之寶給白白拆了,一點前瞻的眼光都沒有。

當時,這是個屬於比較富餘一些的城市,響應房改政策較早,當然對舊建築的拆除也就早一些。

那些保留了古代建築的城市,說實話都是比較貧窮的,拿不出錢來進行房改,拆舊建新,舊建築才得以保存。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因禍得福的意外。

當時姚遠來城裡逛,聽朋友講這城市的古老,和老建築如何美麗,也是心裡為這城市再沒有一絲古老的痕跡而感到惋惜的。

穿回來的姚遠,終於親眼見到了那些真正的明清建築遺存。

但是,不知為什麼,他原先心裡的那個,因這些建築被人為拆除而產生出來的遺憾,忽然就沒有了。

真正的明清建築,已經破敗不堪了。

房頂的茅草都把殘餘的瓦片拱的亂七八糟。木製的屋簷和回廊,到處都是裂紋。

這些明清遺存,不知過去曆經了多少風雨滄桑而即將垮掉,又被修繕了多少回,才沒有實際倒塌,看著就是一副搖搖欲墜,隨時會倒掉的樣子。

建築的外牆,也不是他想象的那樣的青磚白縫,境界分明。早就不知修補了多少次,牆皮脫落,露出土坯的,拆了一角重新用紅磚填補的,比比皆是。

這些後來的修補,早就把建築原有的特色和古韻,給破敗的一點美感都不複存在了。

就是原來的青磚,也早就變得灰白而失去美感。加之在原來建築以外搭建的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房屋、煤棚、雞窩、廚房一類,整個兒街道,就是一片汙水橫流的,貧民窟的感覺,又哪裡來的美感?

總之,隻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這古老的街巷:破敗。

這樣一副慘景,指望過去的城市領導者,從這破敗裡看出美景,並且拍案決定保留,除非這人和姚遠一樣,是穿越回來的。

就是現在,姚遠去找馬副縣長,建議他保留這明清的街道,說將來一定會怎樣怎樣有發展前途,比建新式樓房要經濟效益好得多,估計馬副縣長也聽不進去,當真把他當做傻子。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所謂明清古街,大多都是在原址上徹底拆除重建,並不見得與原來的建築有一絲一毫能夠聯係到的東西。

如果知道了真相,你一定會有被愚弄了的感覺。

姚遠原來是打算,隻在城裡找間小一點的鋪子,先做裁縫鋪的,沒想到可以租到這麼大的房子。

二百多平米的房子,做裁縫鋪就有些過大了,完全可以直接搞專賣店!

他腦子一發熱,就把自己心裡計劃好的東西推翻了,要越過裁縫鋪這個初始發展階段,直接從專賣店做起。

可專賣店不賣彆人的衣裳,再說也沒公家的服裝廠找他賣衣服,他就隻能自己做了自己賣。

可他的衣服,不客氣說,都是走在時代前麵的,銷路一直不錯。

如果把這些衣服拿到城裡來賣,萬一買賣好,一天賣個十幾件,指望小慧她們仨人做,能供的上嗎?

但接著他就想,反正樓上還有個幾十平米的空間,他可以再多招幾個人,在樓上弄個小製衣作坊。

這樣樓上做衣裳,樓下就是專賣店,好管理不說,發展的會更快一些。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