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公司化的工廠架構(2 / 2)

當然了,這個辦法就需要有懂行的技術工人在一旁監督,隨時指導這些外行。

姚遠就把從礦機過來的,有限的幾個技術工人用上了。讓他們脫產,專門負責傳幫帶。每一個機加工種,都至少配備一個技術工人,他們不但要傳幫帶那些生瓜蛋子,還要負責產品的質量檢測,出了問題,追責隻到技術工人,不問下麵,逼著每一個工種都必須出合格品。

這就與國企正規的生產車間完全不一樣了。

這些技術工人,就自然形成了工廠的質量管理團隊。

另外一個團隊,就是生產管理團隊了。

他不需要那麼多管理人員,一個車間,有一個脫產的車間主任就夠了,負責工期安排,工件調度。

一個車間,每天需要交貨那些產品,這些產品都在哪個工序,誰那裡需要加快進度,那個工序需要為急活讓路。就這麼點事兒,還用得著整好幾個來管嗎?一個人足夠了。

而且,搞生產就得穩準狠,一個人說了算,不需要彆人在後麵胡說八道,也不需要各人考慮各人的那一攤,這才能在車間領導者腦子裡,形成全盤計劃,綜合分析,得出最接近正確的生產安排。

如果你做車間主任,連這點能力都沒有,那你就不是稱職的,換彆人做就可以了。

然後,在三個車間主任上麵,他才社一個生產部長,負責協調三個車間的生產進度。

剩下的財會、倉儲、統計這一些功能,他就全部劃歸公司了。

這樣,生產功能就被完全獨立劃分出來,再不用考慮其他的亂七八糟,隻安心保質保量地把產品乾出來就行了。

做為公司總經理的美美,手底下的部門就複雜了。除了從生產部門劃撥過來的職能部門以外,為確保產品質量,就得有一個質量部,從每一個工件的檢驗,到整機總成出廠,都要通過質量部。

而分布在車間裡的那些技術工人,既要保證工件質量,又要保證生產進度,是受生產部和質量部雙向管理的。

另外,就是姚遠說的,生產過程,不是一個純粹的質量過程,還要考慮實用,不能因為無限地追求質量,而成倍地增加生產成本。

這就是質量部的最終職責,保證產品到客戶手裡,使用中不出問題,同時也要儘量去降低生產成本。

這事兒聽著容易,實際做起來很難,包括工藝材料協調,技術數據優化,還包括經驗判斷,區分客戶分類,相當複雜。

所以,美美這個質量部的部長,也得是個既懂技術,又有生產經驗的高手。

其實,礦機這種高手還真不少,隻是限於體製,大多被埋沒了。

美美在管理礦機的時候,就很注重發掘這類人才,這也是受了姚遠對她說教的影響。

所以,當她需要一個質量部長的時候,她閉著眼都能想到好幾個,很快就把人家挖過來了。

同樣,生產部長也不是國企的模式,也像質量部長一樣,需要全麵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

有時候,合理的情況下,質量部長能夠和生產部長互換,都能勝任對方的工作,才算合格。這樣,才能互相體諒對方的難處,做到質量和生產雙方不產生矛盾。

無疑,美美可以找到這樣的人選,保證她管理下的車間生產、質量兩不誤。

還有,就是美美直屬的辦公室,得設一個主任,負責公司所有場所的衛生、安全一類雜務,還得管理倉儲、材料、采購、發貨,與各部門協調,這個辦公室主任也不好當。

但美美有人啊,劉夏一直跟著她做辦公室主任呢,這人隻要被彆人重視了,工作熱情和能力都有。原先在廠辦公室不被重視,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後來求抗抗說情,就到美美身邊乾辦公室主任了。

美美被排擠出主要領導圈子,她的日子當然也不好過。聽說美美到了姚遠這裡,她自己就跑過來了。

她是抗抗的好朋友啊,當然知道姚遠的能力。隻要跟著姚遠可以掙錢,她才不管公職不公職呢。

除了以上部門,還有一個機電技術部。這個部門,是姚遠根據以往的經驗,結合國外企業的管理方式,提出建議,美美才把技術支持部,改為機電技術部的。

這個部門,與國企技術部門的區彆就在於,把過去技術部門單純的技術支持,另外附加了一個設備維修管理功能。

其實,工廠的設備、設施修理,本來就是一個要求懂一定機械和電器原理的技術工作,讓沒有太多專業知識的工人來做,根本就做不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