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業技術含量不高,投資成本也不高,參與的大小企業眾多,競爭激烈,所以利潤也被壓榨殆儘了。
對於需求一方來說,活給誰乾都成,價格也基本不會有多少波動。
過去礦機那些分廠的廠長們,大多走的就是人情和人脈關係的路子,這個主要針對公有製企業,相互之間都是肥了個彆人,而工廠自然就會越乾越虧損。
姚遠要救工廠,當然不能走這個路子。所以,他自然就會拒絕林清華的那些關係單位了。他得走降低成本,公平競爭,儘量對工廠有利的路子。
所以,他就必須培養業務員,必須搞一套全新的內部管理體係,杜絕過去礦機的歪風邪氣,讓工廠生產的成本降下來。吃請送那一套,正是他要竭力避免的。
在這個問題的看法上,姚遠比起林清華這些人來,要高明了許多。他的真正目的,林清華和董雲他們,是看不明白的。
業務員們經過鍛煉,逐漸成熟起來,知道什麼活可以接,什麼活有麻煩,不能接。甚至有聰明的,可以慢慢走出本地區,去尋找加工要求高,批量大的活去了。
礦機工人技術成熟,設備齊全,即便在傳統的機械加工行業裡,也可以占有微弱的優勢。而這微弱的優勢,恰恰就是取得客戶信任,提高利潤的籌碼。
營銷部執行的,仍舊是大廈集團的營銷機製,業務員跑來的產值,是和個人工資掛鉤的,隻不過傳統機加行業利潤低,提成就相對低了不少。
即便是這樣,這些礦機職工出身的業務員也很知足。因為在礦機廠裡乾,不管是乾工人還是乾職員,他們都得不到這麼高的工資。
跑來的活多,個人產值高了,拿到的工資自然就高。這對他們來講,也會產生不小的成就感。
時間稍長,這些業務員當中誰頭腦靈活,有經濟意識。誰腦子不靈光,隻知道瞎跑,就可以看的出來了。
姚遠就根據這些人不同的特點,開始給他們分配不同的部門。
那些勤快但經濟頭腦欠缺的,他就把他們集中到一起,成立調研科,負責收集情報搞調查。
那些頭腦靈活,能跑來更多活的,他成立銷售科,讓他們負責銷售推銷和談業務。
大修車間的活,這些業務員們在跑企業談業務的時候,順便就做了。企業都有設備,都有需要大修的時候。業務員們接觸的廠家多了,大修車間的活反而多起來,買賣紅火,利潤也比機加車間高。
因此大修車間又增加了不少的人手,連美美那邊的設備修理工作,都承擔下來了。
大修車間雖然規模沒有機加車間大,但維修設備,手工勞動占比較多,用人也就相對多一些。
三個月以後,兩個車間加起來,用工達到了一千多人,再加上姚遠這邊成立這麼多職能機構,也用了一百多號人,美美那邊又補充了一百多人進去,剩下沒有崗位的職工數量,就不足兩千了。
可是這不足兩千人,整天沒事乾白拿工資,也是一個不小的負擔。再說他們沒有活乾,就隻能拿最低工資,他們也不滿意,天天派代表過來纏著姚遠想辦法。
經過姚遠的主動推動,職工們知道團結了,也知道派代表來申訴自己的需求。
這在姚遠看來,是好事情。勞動者知道組織起來維護自己的權益,乾部們就得有所顧忌,不敢胡作非為。
以往的礦機,最怕的就是這個。
上一世的時候,有分廠搞的太不像話,職工們聯合起來去辦公大樓討說法,總廠領導派姚遠去和職工們溝通。姚遠磨破嘴皮子,軟硬兼施,把工人們哄回分廠乾活。
接下來,分廠就實行了嚴厲的措施。不允許職工集體進更衣室,換工作服要一個一個的進去換。不允許三個以上的職工在一起說話。就是兩個職工在一起,也不允許超過五分鐘。輕則處分,不發工資,重則直接開除。
這樣的辦法,隻能用喪心病狂來形容。
悠悠眾口,宛如江河泄洪,靠如此圍堵是圍堵不住的。
僅僅通過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來,礦機乾部怕職工怕到了什麼地步!
話說回來,你乾部光明磊落的話,乾嗎要如此懼怕職工議論呢?
有這樣乾部的企業,不垮掉才是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