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中國炒菜與西方快餐(1 / 2)

() 機加車間轉過年來要建造新工房,年前就不能再接活,而是要爭取把手裡的活在年前結束,不能耽誤明年建造新工房。

於是,在年前的時候,原本最鬆散,活最少的機加車間,反而忙碌起來,大家白天黑夜三班倒,爭取年前結束所有的活。這些機加車間的工人,則做為第一批自救工人,由姚遠這邊,轉到正式投產新產品的美美那邊去了。

也就是說,轉過年來,機加車間就不屬於姚遠這邊的生產部領導,而是要歸美美那邊的生產部領導了。

可是,姚遠這邊的管理方式,和美美那邊是不一樣的。這邊有張主任的職管會,職工有參與管理的權力,美美那邊卻沒有。

職工們已經習慣了參與生產管理,工作中也會隨時注意管理中的漏洞與不合理,開班前會的時候提出來。

無論他們提出來的意見對與錯,都會得到生產乾部們的解釋,有時還會有爭論。

這樣做下來,職工已經有了過去所說的那種主人公意識,生產管理乾部的一舉一動,都處於職工的眼睛監督之下。

開始的時候,生產乾部當然很不自在,派活稍有偏差都會被舉報,給弄的戰戰兢兢。

張主任成立職管會以後,這些問題被集中起來,單獨和相關乾部溝通,確實是生產乾部有意為之的,才會被警告或者處罰,乾部們就輕鬆許多。

其實,職工們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不講理,隻要你不是故意犯錯,解釋開了,基本都會得到大家的諒解。

職工們不僅可以監督乾部們的管理行為,還能夠互相監督,變成乾部們的眼睛。

車間裡有人隨意扔掉一塊麵紗,都會有人知道,及時反映到乾部們那裡去,犯錯的職工同樣會被警告批評。

久而久之,生產乾部和職工之間,通過職管會在當中協調,對立日漸減少,相互合作與配合卻越來越融洽。職工們感覺到的,是另一種不同的心情,再也沒有被管製的感覺。這種心情,是偏向於愉悅的。

勞動者的心情影響勞動積極性,也影響工作效率。同時,有勞動者參與管理的模式,讓管理變的無所不在,過去的一些管理死角,也逐漸被消滅掉了。

這樣的管理方式,不僅提高了效率,也大大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

所以,在普通機加行業競爭激烈,利潤率越來越低的大環境下,一直被管理費用拖累,無力與管理成本低廉的小企業競爭的礦機機加行業,有了強大的競爭力。不但可以與小企業競爭,而且憑借自己更高的產品質量,在同等價格的競爭平台上,成功擊敗對手。

雖然仍舊利潤低的可憐,但勉強可以維持住生產費用,保障住職工的工資,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

如今,機加車間要解散了,不再乾利潤低廉的機加產品。這對周邊的小機加企業來說,無異是一個好消息。可對機加車間的職工們來說,卻並不是什麼好事。

因為他們歸入美美那邊之後,姚遠以鞍鋼憲法為藍本,建立的這套管理體係,也要被放棄了。

美美不同意在她的管轄區內,存在張主任的職管會。

姚遠讓她學習鞍鋼憲法,她還真認真學習了。學習以後,她認為,姚遠搞的這套東西,與她現在執行的,偏向西方式的,嚴格科學的管理體係,是矛盾的東西。

不可否認,姚遠搞的這個東西有優點,特彆是在激發職工情緒和積極性方麵,具有很大的優勢。

可是,西方管理的精髓,在於量化和詳細分工,雖然存在一些對勞動者過於苛刻的地方,不利於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但更科學,更有效率。

這就好比於中國炒菜與西方的快餐。中國炒菜好不好吃,不決定於管理手段,而決定於掌勺廚師的經驗和技術。

也就是說,同樣的材料,高水平的廚師做出來就好吃,低水平的廚師做出來肯定難吃。

西方快餐就不是這樣。它把做菜的過程和原材料都給步驟化和量化,一隻雞有多重,需要添加多少克的佐料,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烤製多長時間,溫度是多少,都做了詳細的規定。

所以,按著這些規定,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做出相同味道的烤雞來,不需要高級廚師。

這,就是西方管理與姚遠的管理辦法的區彆。哪個更科學,那個效率更高?是顯而易見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