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小雨,霏微濕氈,冷霜尤未消儘,西風漸作,通袖寒氣。渭北溝壑之間,黃楊一色,白樺半疏,整個太和山籠罩在細雨生寒的薄紗霧靄之中。
百十騎人馬從梁軍大營中突奔出來,向北而行,梁師都在人馬中揮鞭疾馳,雙目前視,憂慮重重,不知稍後同吐穀渾伏允可汗的會麵能否如願以償。秋冬之交,寒風襲麵,已有些許透骨之意,梁師都打定主意,在立冬之前,極力說服伏允可汗兩軍協戰,作最後一搏,不論成敗皆偃旗息鼓,或進占京兆的一城半池以待來春,或退守延州鞏固防禦以休整士卒,儲備糧草,等到春暖花開時,再圖南進。眼下受阻於太和山腳,已逾兩月,梁師都早已身心疲憊,退兵之意萌生已久,隻是大舉興兵卻無功而返,心有不乾。況且,得到突厥人的應允,邀約吐穀渾人來助戰,幾乎已傾已所有,但吐穀渾人也寸功未建,梁師都深感吃虧,盤算著在歇戰之前,應讓吐穀渾人好好地出一把力。
想著想著,不禁快馬加鞭,半個時辰後,對方駐紮的銀溝峁已映入眼簾了,穹帳成片,篝火點點,黑色旌旗遍立曠野。得到先前的快報後,吐穀渾的先鋒官阿洛依奉伏允可汗之命,出營兩裡出迎梁師都,此時已恭候於道旁。
兩軍相會,不待多言,便直奔營地中央的可汗宮帳而去。
黃色宮帳圓頂氈圍,黑色流蘇穗兒迎風擺動,柳編窗角時起時伏,帳外數十名腰懸彎刀的勇士肅穆環立,威風凜凜。在阿洛依的引導下,梁師都及隨從陸季覽等人魚貫而入,剛抬腳入帳,便聽到宮帳西側傳來伏允可汗的笑聲——“嗬嗬,聽聞梁王來訪,我是翹首而待啊!”伏允可汗麾下的尼洛周、安多巴等大將正襟危坐,表情肅穆。
梁師都忙躬身一揖,說道:“旬日不見,可汗彆來無恙?其間信使不斷,然而難解心中憂慮,今日麵晤,願與可汗暢所欲言啊!”
“好說!”伏允可汗對梁師都點點頭,將手一抬,請坐對麵。
梁師都落座後,抬起深陷的雙眼,掃視帳內眾人,開口說話,直入主題:“可汗,諸位大將軍,咱們彼此攜手南下攻唐,自秋近冬,已逾兩月。原本打算攻破延州後,以雷霆之勢直殺關中,兵臨長安,不想在這太和山下為柴紹所阻,進退無據,遷延時日。我軍雖四處覓糧,卻收效甚微,難以為繼。眼看立冬,風雪將至,大軍米粟不濟,戰騎乏草,士卒有饑凍之患啊!可汗大軍越戈壁而入渭北,助戰數月,想必也已囊中乏食,亟需給養了。因此,本王思忖,在冬雪降臨之前,我們兩軍聯手,步騎合戰,傾儘全力發動對唐壘的攻擊,若能一鼓作氣拿下唐營,則達成目的,我軍可一馬平川直入京兆,收其儲糧,或戰或守,隨心所欲;縱然不能摧拔太和山的唐壘,我軍亦當大戰一番,戮力殺傷其士卒,令其在我軍撤退之時,不敢放肆地躡蹤而來,以便我們安然有序地退至延州,鞏固防務,可汗亦可無所顧慮地返程祁連山,養精蓄銳,來年再戰,”說到這裡,梁師都頓了頓,捋著花白的胡須,瞄了一眼豹皮大椅上的伏允可汗,接著問道,“不知可汗意下如何?”
伏允可汗聽罷,沒有搭話兒,隻是斜靠在豹皮大椅上,一邊把玩著手中的金鞘短刀,一邊若有所思地眨著雙眼,扯動眼角的長刀疤一起一伏。
吐穀渾的將軍們都側頭矚目可汗,緘默無語,宮帳內一時靜如曠野,隻聽到營地裡的馬匹嘶鳴和不時傳來的清脆蹄聲。
“可汗,您覺得……”梁師都身旁的陸季覽剛開口說話,隻見伏允可汗將手一抬,打斷了他,然後扯了扯自己身上的盤領金邊左衽大袍,說道:“梁王之言有理!陸尚書不必多言。我已接到突厥處羅大可汗的來信,不日將有其近臣巡察此地,我們應該為之獻上一份厚禮!梁王,這最後一擊如何謀劃,願聞其詳。”
梁師都聽到伏允可汗如此回答,心裡懸著的石頭終於落了地,暗自輕舒一口氣後,扭過頭來,對著陸季覽輕輕一點,陸季覽心領神會,立馬把隨身攜帶的一幅地圖展開於眾人之前,上麵赫然繪有唐軍在山前水畔所立的三座營壘,隻見陸季覽清咳一聲,伸出手去,手指地圖,口述其要,如此這般地敘說起來。
……
北風乍起,清霜冷絮,太和山綠黃一片,疏木搖空,紛紛枯葉隨風潛入,飛旋於山腳下的唐軍大營之內。
這日午後,中軍帷帳內,柴紹倚爐而坐,手捧《尉繚子》正津津有味地讀著,李三娘對坐爐前,飛針走線,正給冬衣換棉加絮。婢女巧珠掀簾進來,稟道:“主子,張世隆將軍求見。”
柴紹將手中的書放下,抬頭與妻子對視一眼,眉頭微皺,不置可否。李三娘停下手中的針線,對丈夫說道:“要不,你們擺談吧,我帶巧珠出去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