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時分,冷霜鋪地,白茫茫地一片,啟明星孤零零地掛在半空中,似睜半閉地眨著眼,整個渭北大地空靜寂寥。
突然,太和山腳下的唐軍北營“吱呀”一聲,轅門洞開,步卒開道,騎兵殿後,近萬人的大軍呈雁陣推進,急速向數裡外的無名小丘奔去。
腳步沉沉,戰馬嘶鳴,頓時劃破了淩晨的寂靜。
柴紹策馬揚鞭,在隊伍中間篤篤疾馳,雙眼布滿血絲,眼眶四周發黑,舉目前視,麵無表情,任憑寒風吹打,晨霜掛眉,腦海中卻是波濤洶湧,思慮重重——昨夜與妻子李三娘在帷中爭執,不歡而散,自己心中卻更加堅定了救援張世隆的想法。此番出壘作戰,事關戰局大勢,牽動朝廷視聽,不可等閒視之。因此,柴紹連夜部署,下達了軍令:東、西二壘堅壁固守,護住兩翼;北營主力集結待戰,步騎混編,硬弓相隨,宋玉與馮弇分彆打頭和殿後,自己則居中指揮,大隊出壘後,且戰且行,速戰速決,一舉突破對方的包圍,救回張世隆的人馬。
對麵的無名小丘早被重重圍困。
此時,見唐軍大隊出壘,梁軍立即鼓號齊鳴,按照之前梁師都的謀劃,數萬人馬一分為二——前軍結陣固守,後軍旋踵反戈,強弓硬弩居中掩射,前後兩軍互倚互重,背向而戰,全力阻止唐軍的出援。
丘上,張世隆遠遠望見大軍馳援,一下子精神抖擻,率領手下殘部從小丘上奮力衝下,與梁軍短兵相接。
霎時,丘上丘下刀光劍影,戰馬嘶鳴,鼓聲隆隆,殺聲震天。
兩支唐軍前後夾擊,奮力拚殺,前進一步,血流一步,不斷壓縮梁軍的陣線,眼看就要會合時,隻聽到梁軍大營中“嘟嘟”聲起,號角長鳴,數萬吐穀渾騎兵故伎重演,在一片“呦呦”聲中,兵分兩路,以雙鐮陣勢合擊柴紹的援軍。
柴紹對此早有預見,立即命令旗手變換旗語,側翼展開防禦——宋玉所率步卒中的兩千長槊精兵,大步出列,持槍挺立,鋒尖前指,在大軍的兩翼形成了兩道鐵棘防線,護住軍陣中間的刀盾手及弓弩手。同時,馮弇的騎兵則疾馳向前,變作前鋒,以排山倒海之勢衝擊丘下的梁軍。
吐穀渾騎兵見狀,並不強攻唐軍兩翼的長槊防線,而是在對方軍陣數百步外,將騎隊的首尾迅速銜接,形成兩個碩大的圓環,原地旋轉,塵土滾滾,騎手們麵向唐軍時,則手舉長弓,發箭力射。一時間,唐軍兩翼箭雨如注,飛矢如蝗,百十名躲避不及的士卒紛紛中箭倒地,血染黃沙。
柴紹見狀,大喝一聲“弓弩還擊!”隻聽見陣中“唰唰”聲響彙成一片,千餘名弓弩手分列兩隊,單膝跪地,仰麵引弓,弦響之後,長翎利箭直奔天際,如雨點一般落入吐穀渾騎兵的圓環陣中,立時人仰馬翻,哀聲連連。
前頭,唐軍騎兵在馮弇的率領下,揮刀辟砍,勇往直前,無所顧忌,陌刀閃過之處,肢飛體斷,鮮血四濺,梁軍士卒漸漸不支,無力招架,紛紛退卻。馮弇抓住戰機,狠加幾鞭,一馬當先,徑直衝上小丘,與張世隆的士卒合兵一處,並肩作戰。
柴紹見前方已撕開缺口,立即命令軍旗前移,收攏部隊,逐次向前,靠攏小丘,打算接應丘上的隊伍後,立即突奔回營。
正在這時,隻聽到小丘背後數十麵戰鼓“咚咚”擂響,震天動地,兩支萬餘人的梁軍突然殺出,隊伍中驚現梁師都的帥旗!吐穀渾騎兵也立即變陣,兩個碩大的圓環轉眼成為兩支鋒利的扁錐,騎手們紛紛收起長弓而抽出彎刀,舉起馬掛圓盾,冒著唐軍的箭雨,風馳電掣,呼嘯向前,為大步趕來的梁軍士卒衝出兩條血路,一左一右鉗擊唐軍,迅速形成合圍之勢,阻斷了唐軍回營的歸路。
這一突變出人意料!柴紹大吃一驚,拽緊韁繩,翹首瞭望時,很快冷靜下來,明白了梁軍的意圖,迅即調整部署,停止回撤,命令正在收攏的部隊就地防禦,背靠山丘,憑高俯視,依地勢起伏形成三道防線——步卒在前,騎兵在後,自己則率領弩手登上小丘,同張世隆會合後,居高臨下掩護步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