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鼎力戈壁灘 一三零 將軍巡城歎得失 元帥驚喜謀繼進(1 / 2)

虎賁巾幗傳 琴藏古棉 4774 字 6個月前

日近黃昏,斜陽西下,晚霞映天,金光一片。

安西堡靜靜地橫臥在戈壁灘中,城頭旗幡煥然一新,晚風吹來,呼呼作響,城外十餘架攻城戰具兀自呆立,一動不動,好似沒有用武之地的猛士一般,垂手站定,無聲歎息。

牆垣上,馬三寶帶著七、八名校尉正在巡查城防,邊走邊說,手指口授,偶爾停下腳步,倚在垛口四處瞭望。

一行人來到東邊的角樓處,隻見此樓依隅而建,高出城牆二丈有餘,端立於城台之上,形製規整,構造堅固,看到樓內供有銘文,馬三定不禁上前幾步,仔細地讀了起來,隻見上麵寫道——

“夫興邦耀國,宏德揚威,非文無以啟化,非武無以作畏,天兵西出,三載克靖,舉風雷以長驅,籠天地而雲卷,萬民伏首,千裡歸流。亙峙戈壁,作鎮參墟;襟帶邊域,標臨朔土。倚堅城固壘,顯武威剛烈,雖治亂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誌。一戎大定,六合為家,彰於天命,實賴神功,布之沙域,乃作銘雲!”

馬三寶還在低誦沉吟時,身後的樂紆走上前來,說道:“馬將軍,這篇銘文,據說是前朝宇文述大將軍西征吐穀渾時,親筆所書。”

“是啊,”馬三寶點點頭,歎道,“當年西征不易,建造此城更加艱難,霍公早年曾經隨軍西進,我聽聞,沙洲之戰,慘烈異常,平定西域代價不菲,貫通絲路乃以血肉開道啊,所以,宇文述大將軍才會在此立城,並留下銘文!”

“可是,”樂紆不解地問道,“既然安西堡在西北如此重要,梁軍守將索周怎會棄之不顧呢?”

馬三寶眨眨鼓突的雙眼,沒有立即回答,隻邁步走到角樓的欄杆處,雙手輕倚,舉目遠眺,思緒一下子飛到了後火城,飛到了軍府前的牌坊下…

原來,前日傍晚,馬三寶、何潘仁與蕭之藏在牌坊下敘談良久,正要辭彆時,蕭之藏突然提出“錦上添花”,再立戰功的建議,且斷言堅固的安西堡可輕易攻破,甚至不費一兵一卒便能拿下,馬三寶與何潘仁聽聞,麵麵相覷,大為吃驚,追問之下,蕭之藏才淡眉輕揚,將個中原因娓娓道來——

“其一,我軍出其不意,迅疾攻下後火城後,安西堡失去了支撐,其當道扼守,東西呼應之勢立即瓦解,茫茫戈壁,孤城兀立,即將經受我數萬大軍的猛烈進攻!”

“其二”,蕭之藏繼續分析道,“安西堡雖然堅固,但畢竟狹小,其城中不過千餘人馬駐紮,從後火城攻破之後的情形來看,對方的糧草儲備並不充足,既然八千人的大城尚且如此,那麼隻有千餘人的小城便可以推想了。”

見二人眉頭緊皺,尚存懷疑,蕭之藏又說道:“兩軍對壘,實則軍將博弈,那麼,安西堡的守將索周是個什麼人物呢?誠如劉旻所說,此人趨利而行,見好就收,指望這樣的人憑城固守,以硬碰硬,浴血城頭,這於常理不合啊!況且,今日我朝的西征王師,豈非當年高麗的先頭部隊所能比擬?兵鋒之盛,敵方自知。”

見二人沒有吭氣,仍舊站在原地,抱臂思索,蕭之藏輕歎一聲,最後一語中的,說道:“如不出蕭某所料,安西堡隻不過是梁師都的一個誘餌罷了,意圖吸引我軍屯於堅城之下,然後出動後火城裡的駐軍,內外夾擊,破我軍於城下…”

言猶在耳,朗朗有聲。

此刻,站在安西堡的角樓裡,馬三寶感慨萬千,唏噓不已,既欽佩蕭之藏洞若觀火的見地,又羞於自己當初的懷疑與猶豫;既慶幸最終提兵而來再立軍功,又感激妻子秦蕊兒的支持鼓勵…

“馬將軍,索周為何會棄城呢?”身後再次傳來樂紆的疑問,打斷了馬三寶的思緒。

“噢——”馬三寶籲出一口氣,稍稍定神,這才轉過身來,對部下說道,“至於索周為何會棄城而去嘛,我想,應該是大唐軍威震懾四方,令敵人不寒而栗,沒有信心固守堅城吧!”

角樓下,幾名校尉連連點頭,喜形於色,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

燭火初上,瑩瑩如豆,呼映星光,天地同輝。

馬三寶拿下安西堡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很快便傳回了後火城,唐軍大營如沸水翻騰,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將軍們則紛紛趕到軍府,向軍帥柴紹賀喜。

片刻之前,當消息傳來時,何潘仁正在自己的營房中洗漱,準備就寢。起初,他不以為然,覺得是訛傳,稍後,屋外軍士們的歡呼聲一陣高似一陣,他派人一打聽,原來安西堡果真是座空城,馬三寶輕而易舉便將其收入囊中!

何潘仁聽聞,兩眼發直,呆坐榻上,一雙腳在木盆裡反複搓洗,心中好像五味瓶打翻了一般,懊悔,羨慕,迷惑,慚愧…不一而足,湧上心頭。

直到親兵來報,說是各營將軍都到軍府賀喜去了,何潘仁這才反應過來,急忙擦乾雙腳,叫人備馬,匆匆穿上軍服,往營房外麵大步走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