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筆趣789]
http:///最快更新!無廣告!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
記錄文化,傳承文化,傳播文化。
文化需求又反過來推動文字演變,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如果要談一個字或詞的意義,就不得不談其起源與演變,直至如今之含義。
“王”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指事字,其甲骨文像斧鉞之形,“王”便是以斧鉞象征王權。
本義是古代的最高統治者。
商代甲骨文(圖1-3)是一把大斧的斧頭部分的輪廓圖形。這種大斧是古代用來殺戮的兵器,是奴隸主和封建領主對農奴,隸役、戰俘、罪犯實行屠殺的工具。
誰掌握了這殘害人的凶器,誰便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稱王稱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這大斧作為權力的象征。
這個字充分展示了統治的底色是暴力這一基本原理。
在周朝禮崩樂壞之前,隻有最高統治者才能稱王,其餘諸侯位列王爵以下,在嬴政稱皇帝之前,包括諸侯,王就是最高統治者的意思。
即便後來王變為一種封爵,但是王依舊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是僅次於最高統治者皇帝的象征,即便是現代,也是被引申表示“首領”的意思。
“皇”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一般認為像火炬光焰上騰的樣子,應是“煌”的本字。
古先民崇拜火,故“皇”含有高貴之意,又指莊嚴、偉大。
皇在古籍中可轉指天神、先人。
又特指遠古的帝王。
“皇”字構型解說不一。
圖1為甲骨文的“皇”字,看上去就像一盞古代的燈,上麵火光閃爍。
又作圖2,附加音符“王”。西周金文在下部增添兩短橫,中為燈盤,下像燈座。
有的學者認為“皇”是“輝煌”的“煌”的本字,加“火”作“煌”。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皇,即煌之本字。”
也有的人認為“皇”像王著冠冕形。
吳大澂《說文古籀補》認為:“皇,大也。日出土則光大,日為君象,故三皇稱皇。”吳大澂認為金文的“皇”字由“日”和“土”構成,其含義為太陽從地下升起時,光亮很大,照亮了大地。由此“皇”有“大”意。又因為“日”為曆代帝王的象征,所以“皇”便引申出指三皇五帝之“皇”。這樣解釋也有它的道理。
[5-6]也有人認為“皇”是祭祀戴的一種冠。此可以用古代文獻為依據,《禮記·王製》:“有虞氏皇而祭,夏後氏收而祭,殷人冔而祭,周人冕而祭。”在這裡,“皇”“收”“冔”“冕”正是相當的,所以鄭玄注釋為:“皇,冕屬也,畫羽飾焉。”
在《周禮·地官·舞師》中則提到有“皇舞”。鄭司農說:“皇舞,蒙羽舞,書或為?。”《說文·羽部》:“?,樂舞,以羽翿自翳其首,以祀星辰也。讀若皇。”
以上這些記載,都說明“皇”本是一種有羽毛裝飾的冠,用於祭祀時跳舞用,皇舞就是戴著這種“皇”所跳的一種舞蹈,也就是所謂“以羽冒覆頭上”。
而且從字形上分析,“皇”的本義是飾羽之冠,也是可以得到證明的。這樣就從本義引申出“自上覆下”的意思。
(但是請注意,在商朝時,隻有商王可以祭祀,商王的一切權力都來源於神權政治。因為隻有商王“一人”能夠祈求祖先的祝福和保佑,消除祖先遺留下來並影響到百姓生活的禍患;也隻有商王才有可能通過奉獻犧牲、舉行祭祀和進行占卜使商民們獲得豐碩的收成,取得戰爭的勝利。那時候雖然還沒有天子,俗世的王權依舊要被神權分潤,或者說商王是使用神權代行王權,但是商王已經在逐漸收神權王權於一身,俗世的權力在從神權向王權演變。家天下的王權是源自於神權的。)
春秋文字“皇”作圖4,“王”字從原形體中獨立出來。戰國文字承襲西周、春秋文字,但上部已變形。
自字形演變可以看出,到了西周,皇便是王上加了冠冕之形。
秦代小篆上部又訛變為“自”。相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稱始皇帝,所以命人將“皇”字上部的構件改為“自”。
“自”本義是鼻子,引申為開始的意思,“自”字和“王”字組成的“皇”字表示最初的王,也就是“鼻祖”,與“始皇帝”相符合。
漢代文字則將上部又訛變為“白”,一直沿襲至今。[5-6]另外古時候將隻有屋頂、沒有牆壁的房子叫“皇”,正和冕“自上覆下”是一樣的。這樣,“皇”又有了廣的意義。“皇”與“廣”本來都指屋頂,引申而有廣大之義。
由此可見,《說文》“皇”字訓為大,實際上是“堂皇”一義的引申。從語義來看,“皇”字在上古是個充滿“美、大”之義的褒義詞。
“皇”字在商周時期的金文和文獻中,都用做形容詞,與“大”的意義相關。如稱天為“皇天”,對已故的長輩尊稱為“皇考”“皇祖”。
“皇”字其本意是大、盛大、輝煌、莊盛,美好等純粹的褒義詞。
《說文》:大也。
《爾雅·釋天》疏:尊而君之,則稱皇天。
《爾雅·釋詁》:君也。
《湯誥》:惟皇上帝。傳:皇,大。上帝,天也。又三皇,伏犧,神農,黃帝是也。
《書·大禹謨》:皇天眷命。
《尚書·序疏》:稱皇者,以皇是美大之名。言大於帝也。
《風俗通》:天也。
《風俗通》:三皇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皇者,中也,光也,弘也。又有天下者之通稱。
《博雅》:美也。
在有皇帝這個稱號之前,“皇”如果用作遠古最高統治者身上,例如三皇:燧人為燧皇,伏羲為羲皇,神農為農皇。
那麼本意是偉大的,光明的,高貴的最高首領。
“帝”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模擬架木或束木焚燒以祭天,是“禘”的初文;一說其古字形像花蒂,是“蒂”的初文。
帝的基本義是天帝、上帝,亦可指先王,周代以後戰國以前亦可專指道德修養和功德很大很高的人,秦以後成為“皇帝”簡稱。
帝字甲骨文作圖1、圖2、圖3等形狀,比較原始的是圖1和圖3,從第二期開始,在上麵加一橫畫作圖2。
西周金文作圖2,春秋文字承襲西周文字。
戰國文字中“圖A”旁繁化作“圖B”形,或於“圖C”右上加一短橫畫為飾筆。
秦漢文字承襲春秋文字,變化不大,沿襲至今。
[2]學術界關於“帝”字的解析主要有以下幾種:
1.“帝”是“花蒂”的“蒂”的本字。其字形像花蒂的樣子。高鴻縉在《中國字例》中將帝釋為“根蒂”。這兩種說法,不管“花蒂”還是“根蒂”,都是古人對於生命誕生的一種崇高信仰,亦可說是古人的一種生殖崇拜。
2.“帝”像架木或束木以焚燒祭天,本義是一種古老的祭禮,是禘的初文。禘祭初為殷人祭天及自然神、四方之祭,其後亦禘祭先公先王。禘由祭天而引申為天帝之帝,又引申為商王之稱號。
此外還有“帝來源於光芒四射的太陽”“帝是鳥飛上天空形狀的引申”“帝字來源於巴比倫”等多種說法。
[6]要說到“帝”字,多半是出現在“三皇五帝、黃帝、炎帝、漢武帝”這類稱呼中。
“帝”的本義應該與先民的祭祀崇拜有關。
甲骨卜辭中作為名詞的帝字有兩個意義,一是上帝,二是祖先。
用在刮風、下雨、打雷、天旱等氣象的文辭中一般指上帝,用在“受我祐”等文辭中一般指祖先神靈。
《甲骨文合集》6664片:“甲辰卜,爭貞:我伐馬方,帝受我又(祐)一月。”
《甲骨文合集》14201片:“庚午卜,內貞:王乍(作)邑,帝叒(若)。八月。”
《甲骨文合集》14198片:“辛醜卜,殼貞:帝叒(若)王。”
殷代(商朝)最高奴隸主統治者稱“王”或“我”,死後成了先王稱“帝”。
第一例,我攻打馬方,祖先給我幫助。
第二例,王建城邑,祖先使我順利。
第三例,祖先使王順利。
《說文解字》認為:“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
作為王的稱號,這是本義的引申了,王才能稱帝。
“帝”由天帝、天神引申指人間的掌管、控製部落、國家等大權的人,例如“堯、舜、禹”,還有後來的秦始皇稱“始皇帝”。
《說文》:諦也。王天下之號也。
《爾雅·釋詁》:君也。
《白虎通》:德合天者稱帝。
《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帝者,諦也。言天蕩然無心,忘於物我,公平通遠,舉事審諦,故謂之帝也。五帝道同於此,亦能審諦,故取其名。
《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王者,天下之所往。
《管子·兵法篇》:察道者帝,通德者王。
《史記·高帝紀》:乃即皇帝位汜水之南。注:蔡邕曰:上古天子稱皇,其次稱帝。又諡法。
《史記·正義》:德象天地曰帝。又上帝,天也。
《易·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
《書·舜典》:肆類於上帝。又五帝,神名。
《周禮·春官·小宗伯》:兆五帝於四郊。注:蒼帝曰靈威仰,赤帝曰赤熛怒,黃帝曰含樞紐,白帝曰白招拒,黑帝曰汁光紀。
《家語》:季康子問五帝之名。孔子曰: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其神謂之五帝。又星名。
《史記·天官書》: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乙常居也。注:文耀鉤雲:中宮大帝,其精北極星。春秋合誠圖雲:紫微大帝室,太乙之精也。正義曰:太乙,天帝之彆名也。又:大角者,天王帝廷。注:索隱曰:援神契雲:大角為坐候。宋均雲:坐,帝坐也。又:太微三光之廷,其內五星,五帝座。
(注意,在商朝有這個字開始,帝如果作為身份出現,那就是死去的商王。商朝的最高統治者在生前被稱為“王”,死後則被稱為“帝”。這既是祖先崇拜,又是對神權的掌控,同之前的“皇”是有著殊途同歸的政治意義,統治意義的。)
(也就是說,在商周時期,如果用在統治者身上,帝就是升天(死去)的王的意思,因為祖先崇拜,所以帝原則上比王高一點。這也是後來秦齊分彆稱帝的原因。但是他們沒敢稱皇,因為原則上用作身份上,已經沒有比皇更高的字了。皇比帝更高一點,他們沒敢直接稱皇。而且無論是皇或帝,往往都是後人追加的,活著的時候,最高統治者是王,更早之前比較特殊,是“後”,這個就不詳細說了,和本章無關,有興趣的直接搜索字意就行。)
至於“皇帝”,嬴政統一神州,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蓋五帝”,創“皇帝”一詞作為華夏最高統治者的正式稱號。
所以,秦始皇嬴政是中國首位皇帝,自稱“始皇帝”(這個看字形演變就知道,為了這個“始”,字形都變了)。
從此“皇帝”取代了“帝”與“王”,成為中國兩千多年來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因為漢字裡麵已經沒有比這兩個字更高貴美好偉大的了,所以之後就再也沒有變過。
從字形演變以及使用可以看出,最高統治者是一直在提高自己的身份的,一直抬到了抬無可抬。
皇帝這兩個字如果解釋本意的話,那就是:偉大、光明、高貴、美麗,道德無比高尚的最高統治者。
這是俗世王權統治的最高最終體現。
其他:
1.陛下:“陛下”是封建時代臣民對皇帝的稱謂。
“陛下”本來是指宮殿的台階,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階。
皇帝臨朝時,“陛”的兩側要有近臣執兵刃站列,以防不測和顯示威風。
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對皇帝說話,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衛者轉達,以示皇權的崇高。
“陛下”這一稱呼《韓非子》已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