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第五十一章(1 / 2)

皇帝奮鬥日常 容默 6184 字 10個月前

第五十一章

“除了征兵和募兵之外, 皇上還可以考慮在農村地區實行民兵製。”

容漾頓了一下, 見裴清殊露出很感興趣的樣子,便繼續說道:“民兵製顧名思義, 即通過對平民老百姓進行一定的訓練, 使得老百姓們具備最基本的作戰能力, 從而‘寓兵於民’。”

裴清殊點點頭:“這個想法不錯。”

“民兵製的優點是基數龐大,又不會耽誤土地的耕種。缺點是民兵的戰鬥能力,定然不如在軍營裡日日操練的士兵。不過起碼實行這項製度, 一來可以增加巡邏人員,減少盜竊等不法行為,二來能夠節省軍費。三來, 也是最關鍵的就是, 能夠為大齊提供很多兵源儲備。一旦大齊當真和外族開戰,需要征兵的話,這些民兵的作戰能力也比普通老百姓要強。”

容漾越說,裴清殊越覺得這個法子好。

就說他上輩子滅國的時候吧, 那個時候隻要朝廷軍敗了,老百姓們基本上隻能眼睜睜著看著匈奴人為所欲為,根本沒辦法進行什麼有效的抵抗。

如果大齊能早點實行民兵製的話, 不說扭轉亡國的命運,起碼不至於那麼快就淪陷。

裴清殊知道, 大齊要想要抵抗外侮, 定然不能依賴於民兵。

但提高全民防禦能力, 儲備一些兵源, 的確是十分有必要的。

而且民兵和正式的朝廷軍不同,他們仍然居住在各自的家中,不需要朝廷提供吃住,隻要派人前去傳授一些基本的武藝就好了。

除了人力成本之外,朝廷幾乎不需要什麼支出,就能看到巨大的回報。

既然如此,裴清殊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還有一些現實的問題需要考慮:“那依你所見,一戶人家出幾個男丁參與操練比較合適呢?如果讓所有的男丁都成為民兵的話,怕是不大現實。畢竟老百姓們還要生活,尤其是農忙的季節,是他們最需要勞動力的時候。”

容漾看起來是早就想過這個問題了:“如遇農閒時期,自然是要全家所有的男丁齊上陣。按照征兵的標準來說,就是年齡介於十五至五十五歲、身無殘疾的男子。如遇農忙時期,每家出一名男丁,參與巡邏即可。”

容漾考慮的非常全麵,除了民兵製之外,他還提出了“保甲法”。

“從這次人口調查就能看出,大齊的農民基數非常龐大,農戶是所有種類的戶口當中最多的。如果全靠官府來派人管理民兵的話,隻怕會增大各地官府的負擔。不如實行保甲之法,以十戶人家為一保,在當地德高望重之家當中選一保長,來管理他這一保下頭的民兵。五十家為一大保,設立大保長,起到督促民兵的作用。”[1]

公孫明附和道:“這個好!最好是選一些識文斷字之人,這樣還可以教那些不認字的老百姓學口號,鼓勵青壯年參軍呐!”

君臣幾人越說越興奮,越討論,製度就越完善。

裴清殊是個行動派,在雍定元年的秋稅收上來之後,便開始麵向全國征兵。

與此同時,推行保甲法與民兵製。

秋稅收上來之後,扣掉各種必要的之處之後,裴清殊又多了五百多萬兩的財政收入。

這聽起來是一筆巨款,但事實上,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現在大齊國庫裡的銀子並不能說是很多。

春稅收上來之後,裴清殊在煤炭、冶鐵、軍備這條產業鏈上頭投入了一百多萬兩。

興建武學、並且在全國推廣,花費幾十萬兩。

徹底廢除徭役製,雇傭流民,又是投入了好幾十萬兩。

還有裁軍後的安置費、新增士兵的軍糧,等等,都要花錢、費糧。

最後算下來,現在大齊的國庫還有七百多萬兩銀,米一千萬石左右。

和太上皇在位時捉襟見肘的狀況相比,戶部尚書龍啟章等人已經覺得非常滿意了。

可對於裴清殊來說,他覺得自己手頭還是有點緊。

主要是因為,他知道一些彆人都不知道的事情。

裴清殊記得在前世的宣德二年,也就是今世的雍定三年左右,黃河決堤,導致了大規模的洪災。

洪災之後,由於救災不及時,又起了瘟疫,使得大齊的國力大大削弱。

所以說,裴清殊現在還要再投一大筆銀子,提前派人去修建水壩。

不然天災之後,再起瘟疫,對國家來說幾乎等同於滅頂之災。

那個後果,是現在的大齊所承受不起的。

出於經費等因素的考量,這次征兵,裴清殊縮小了年齡範圍要求,主要征收十六歲到三十歲之間的青壯年。

在征兵開始後不久,今年的武舉考試正式拉開了帷幕。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